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为初中生逆反心理把脉
作者:李美静
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以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在初中生时期,逆反心理的直接诱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好奇心。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
标新立异。初中生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为了让社会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地位,他们往往表现出某种偏执,有意标新立异,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观念上的碰撞。实际上,学生的逆反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两代人的观念问题。因此师长若不讲究方式方法,师长与初中生之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初中生或觉得师长的方式是“管、卡、压”,或觉得师长压根没水平,那么他们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难题破解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2、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初中教育者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合理不公正不正确的地方。因为在逆反行为发生时,师长的自然态度是愤怒,所以教育者应努力平息自己的愤怒。当愤怒平息后,你或许可以看到,自己行为的确有欠妥当之处。当发现缺点后,你不要害怕破坏权威形象,要有勇气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同时指出学生的问题,才容易让学生接受。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
4、不要使用高压手段处理逆反心理和行为。
学生的逆反行为发生,正是出于对师长的不满和愤怒。压服和威胁虽然一时可以使反抗行为减少,但是却增加了学生的愤怒,使以后更容易再度产生逆反行为。即使高压手段使反抗行为不再出现,学生的愤怒也会以其他形式的不良行为表现出来。当学生表现出逆反行为时,要接受他的逆反,不发脾气,也不处理,这样让你学生的逆反没有了对象,逆反行为没有了对象,逆反行为自然会终止,过后再处理这件事情。
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我认为只要从思想上引导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美静,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