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再别康桥》美学赏析

作者:艾 巍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跳跃的文字常常将我带入清波荡漾的康桥,欣赏一首悠扬的康桥乐曲,从中领略徐志摩诗化的人生。诗中表达的阵阵轻乐和徐志摩深崇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上关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有关,《再别康桥》将“音乐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语文课堂在轻歌曼舞中舒展开来。
  我们的中学课堂正是需要同学们去品去赏这诗中无穷的美,真正的去感受那“开启诗人的性灵”的康桥的柔波。诗即是歌,要去体会这优美的诗歌则需要老师积极调动同学们的感情去深情的“吟唱”康桥。走进诗的魂,唱出诗的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语气轻柔、缓慢,仿佛作者正打算悄无声息的离开,和康桥的云彩作别。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这难解的愁绪化做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什么是“西天的云彩”,那娇奢的红,那艳丽的记忆,曾在康桥的一切都是这留恋的颜色,让我们带着学生轻声深情吟哦“西天的云彩”时,作别的不仅是云彩,还有康桥的点点滴滴。“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康桥普普通通的一切在作者心里都形成了温柔甜美的景象,流动的音乐带我们进入“那彩虹似的梦”——剑桥温馨的求学生涯,求学用梦表现,短暂、美丽又朦胧,想庄周梦蝶,物我皆忘,课堂都陶醉在喜悦的梦里,每一个物象都要通过真切的感受,清晰的表达出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满怀欣喜的回忆着,重读的“新娘”给诗人温润的想象,在淡红色夕阳的背景下,迎来的定是着红装的娇羞的新娘,是一位可爱的东方姑娘。语气中透出的是甜蜜的回忆,依依难舍。在康桥的经历幻化成甜蜜的爱恋,在西方的求学,镀上了东方热烈的颜色,徐志摩像作别家一样回忆着他乡的康桥。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一词将诗人和康桥融为一体,语言高亢而有力,这种心甘情愿,这种永久的眷恋啊,让“我”怎舍得离开?读到这里时,我们能感受到剑桥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以宽大的胸襟包容着一位异国学子,用它的文化精髓滋养着徐志摩的精神,点燃他浪漫的气质,他的生命受到一种伟大的震撼。让我们跟着诗人去“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用心灵深处的歌声去感触斑斓的星空,夜的清丽,歌的嘹亮,这里形成了全诗感情的最高潮,朗读时要把握“寻梦”的疑问语气,仿佛随作者去寻,去找。“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微微急迫,仿佛在梦中寻觅自己的康桥,语气逐渐高扬,重读的“放歌”将物我两忘的欣喜充分表现出来,用语言展现的该是诗人跣足放歌的状态。
  紧接着诗歌一波三折,“放歌/但我不能放歌”语气又回到低缓而忧伤,沉默中的惆怅啊,我只能沉浸在告别的淡淡忧郁之中。此时的沉默胜过多少言语,诵读转为低沉悠长,我们和徐志摩一样和夕阳、金柳、柔波告别。结尾处“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语气平静而忧伤,在“悄悄”中与康桥作别。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我们的课堂也因这一首吟唱而自由灵动。
  再看这首诗的结构。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的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即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和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形成独特的审美快感。错落有致排列开来的七节诗,在其中徐行缓步铺展的韵律,像轻柔的风一样吹进读者的心扉,令人陶醉。
  在反复“吟唱”中,同学们才能真正去体会徐志摩那份难舍与依依,才能融进徐志摩诗的世界。才能将诗中对音乐完美的诠释表现得至真至善。正如他所强调的“……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内在的音节的,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让我们的课堂也在这“吟唱”中将优美的旋律荡漾开去。
  
  艾巍,女,硕士,湖北武汉市第二十三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