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例谈小说中的配角阅读

作者:胡 伟




  众所周之,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揭示主题的。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关键,也是作者的潜心追求。因此,阅读小说,读者就必须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品鉴作者创作人物的方式,体会作者创作人物的用心,透析作者利用人物形象表现生活、揭示生活真谛,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小说。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单一的,特别是中长篇,其中的人物更是繁多。很多学生阅读小说时往往只关注主角形象,忽视了配角。他们单纯的认为只有主角才是小说的关键,把握住主角就把握住了小说。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小说中配角的重要意义,体会不到配角的作用和作者塑造配角形象的良苦用心;不懂得主角虽主,次角不次的道理。这种阅读当然只能是肤浅的,大而化之的;它丢失了很多信息,谈不上对小说的深刻理解。
  那么,在阅读中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遵守的原则就是既要尊重主角,又要重视配角。要把配角放在应有的位置,充分分析配角形象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螺钉虽小,作用极大。明确了它们的作用也就明确了它们作品中存在的意义,就能对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就以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中的配角形象为例,谈谈配角形象在作品中的巨大作用,希望引起学生阅读时对配角形象的重视。
  1、配角形象深化作品主题。如果说小说用主角形象表现了主题,那么不少配角就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从一定程度看,一些作品失去配角形象就失去了它的深层价值。《祝福》对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是通过祥林嫂的遭遇表现出来的,但有个触人心魄的配角形象阅读时更应受到重视,没有她,我们就无法理解什么叫“吃人的社会”。这个配角就是柳妈。柳妈是个“善人”,她吃素,不杀生,在四叔家帮忙时只肯洗器皿。当鲁镇人对祥林嫂阿毛的故事都厌烦时,是“善人”柳妈第一个在祥林嫂身上找到了新话题——祥林嫂的再嫁是她“自愿的”,并且传播出去。这使得鲁镇人对祥林嫂发生了新的兴趣。这一新话题虽然给鲁镇人带来了兴奋,但却把祥林嫂推向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反面,自愿再嫁就是自愿违背“三从、四德”,就是大逆不道,就是“谬种”,祥林嫂也因此成了鲁镇人嘲弄的对象。还是“善人”柳妈,她觉得祥林嫂不应该只撞个头破,而应撞死。还想当然地说阎王将来要锯她两半,分给两个死鬼的男人;并假惺惺的充当救世主要求祥林嫂去捐门槛化解这个“灾难”。“善人”柳妈的这两招基本上把祥林嫂送上了绝路。她让祥林嫂外遭嘲笑,内受重创,活不成,死不安。柳妈不敢杀鸡鹅,但却笑盈盈地用一把无形的刀逼杀着祥林嫂。柳妈和其他鲁镇人构成了祥林嫂的生活背景。她的表现自然地把祥林嫂悲剧与当时的社会联系在一起,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药》中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青年等配角也有这样的作用。他们的表现不仅说明了他们个人的愚昧和对时局的麻木,也代表了社会广大民众的集体无意识。表明了夏瑜的死,悲在社会。如果缺少这些形象,小说就只能反映病人治病的浅显主题了。还有《故乡》中的杨二嫂,伊的变化佐证了闰土的变化并非偶然,对深刻揭露当时不公平、混乱的社会起着关键作用。
  2、配角形象丰富主角形象。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主角形象的塑造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和主角形象有关系的配角来表现主角的写法不失为一种丰富主角形象的绝好方法。这种方法在人物传记中常常用到。简单的讲,这种方法就是主角的性格特征是在和别人(配角)打交道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阿Q正传》中,阿Q性格的多样性就是作者巧妙的利用阿Q身边的人,即配角形象来辅助展示的。与赵太爷攀姓使阿Q觉得高人一等;对假洋鬼子的仇视让我们看到阿Q朴素的民族意识;与王胡比捉虱子我们明白了阿Q的无聊和扭曲的自信;对小D的作战体现阿Q的麻木;欺侮小尼姑阿Q变成了流氓,欺负弱小;求吴妈睡觉阿Q心中有了对爱情的追求。正是这些配角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丰满、鲜活的阿Q形象,对阿Q产生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没有这些配角,阿Q就是一张照片人,死板而单薄。阿Q这朵红花正是有了这些绿叶的衬托才显得艳丽鲜明、立体动感,才能成为文学形象的典型,堪称一绝。
  3、配角形象关联小说情节。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在小说的创作中,作者会给读者描摹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然后再把它们巧妙的编织起来,形成曲折的故事情节。怎样才能使得这些故事在作品中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引人入胜呢?聪明的作者喜欢巧妙利用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在作品中安排一个看似不起眼儿的配角,让这个小人物去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小人物成为串联故事的纽带。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除了极少数是在酒店里直接表现出来的,更多的还是通过其他喝酒的人谈论出来的。由于孔乙己喜欢喝酒,常来酒店,作者就巧妙地在酒店里安排了一个侦探——小伙计,利用小伙计的眼看耳听获取信息,孔乙己的一切当然就能轻松掌握。
  《祝福》中,祥林嫂从卫家山,到鲁镇,到贺家墺,再回鲁镇,其间在她身上发生了很多故事。如果按照时间先后安排这些故事,小说势必成了一本流水账,这会严重影响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读来索然。一个配角“我”的形象的利用就化腐朽为神奇了。作品以“我”的见闻和回忆为基点,采用倒叙方法,精彩地把三地的故事串联起来,让读者和“我”一同去感受祥林嫂、见证祥林嫂的悲剧,这样的安排不是巧夺天工么?
  小说的阅读是对人物的阅读;不能把握人物,就无法理解小说。当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不会是单一的,不同的读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一个形象的多个作用总有主次之分,读者可以有区别的对待,把最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拿出来,品鉴作品,这不就更接近作者的创作真实么?小说中众多的人物形象给阅读带来不少麻烦,但也给作品带来了精彩。正是这些人物形象,小说的阅读才变得有趣;正是这些人物形象,小说才有了无穷的魅力;正是这些人物形象,小说才成为广大读者的最爱。因此,在小说阅读中,我们必须重视对配角人物的把握。只要读者善于抓住这些小人物,细心把玩,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处。此中有真意,欲辨自有言。
  
  胡伟,教师,现居安徽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