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职业学校中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邓 妩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解、欣赏与运用,但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教学又会有不同的方法。在职业学校中职业班的学生往往是学习兴趣低、知识面较窄、基础较差,或是不善于学习的。叶圣陶先生曾强调阅读教学要符合认知规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根据职业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我提出几点在职业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第一,采用由浅入深,逐步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能迷恋上阅读教学,那他们将会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当学生能感受到“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的话,那学生就能自觉阅读了。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在“备教案”、“备学生”之时花费较大的工夫,作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教学中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课前,先打印出贾府人物表以及贾府方位图,再与学生作个简要介绍,让学生心中有底;而后,放一集《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剧让学生观摩,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而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先找出文中描写贾府的环境描写;接下来提示学生: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从贾府大门→贾母处→邢夫人处→王夫人处→王熙凤处→贾母处,其间各有风格,突出贾府的典型环境;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中三个主要人物黛玉、宝玉、王熙凤的外貌、言行,再让学生朗读,并总结出这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最后点出典型环境造就典型人物,引出文章的主题。对于这一篇名篇,学生本很难理解,但由浅入深,逐步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他们就会慢慢体会文中的深意,获得深刻的心灵感悟。
  再如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表格、图片等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是时,因为学生对荔枝认识比较多,所以先让学生“自由交流”,谈谈对荔枝的了解,而后让每组同学说说有关荔枝的知识,再由老师进行提问:荔枝的外壳、颜色、外形是怎样的?学生往往众说纷纭,进而再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填写下表,看看作者是如何说明的。
  
  学生往往都能填好上表,而且错误也比较少,最好还要让学生完成作业,写出一篇自己熟悉的一种水果的说明文,关键是把形态说清,学生因为学有所得,因此也就不难下笔了。无论他们写得如何,都要多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
  再如,分析小说《项链》的情节时,我用插图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画了一条项链,把其中的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还项链——假项链这四个过程贯穿在项链中。如下图,通过用较为生动的图释以及简洁的文字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会到文中的深刻含义。如下图;
  
  第二,可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朗读与了解欣赏的关系极为密切;朗读不到一定的水平,就不可能达到对课文的了解与欣赏。朱自清先生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朱自清论语文教育〈了解与欣赏〉》)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培养学生优良的气质,甚至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先可放录音或录像,让学生在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进入意境,制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结合的氛围,而后让学生背诵朗读,特别是“月下荷塘”与“荷塘月下”这两段,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景物美,体会其中情景交融之感。学完课文以后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要重视早读督促学生放声朗读,并且要认真检查,先把每班分为几个小组,而后让小组长督促,作为老师就要进行抽查,当然就是专门抽查一些不大喜欢朗读的学生,让学生在背诵中去深刻的体会文中深意。再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首先可让学生用口头表达出小学时所学过的童话故事,而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不但学生有兴趣,而且可让学生对童话诗中的语言,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并在朗读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而后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朗读,如下面一段:“他的老太婆‖站在台阶上,身罩‖名贵的貂皮披肩,头上带着‖绣金的头饰,珍珠挂满颈项,手上是‖金戒指,脚上还穿着‖一双红色的小皮靴。”让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部分和重音部分,体会其中节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体会出老太婆贪婪、庸俗的本性。
  第三,重视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阅读,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人的本质在于创造。从阅读中获得感悟,超越了自我,是创新,超越了前人,则是创造。继承而超越,借鉴而创新,即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读书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学有所得,推陈出新。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一些略为简单、易做的问题或作业,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让学生写短评,写感想,或进行讨论,进行模仿等。如学了《南州六月荔枝丹》可让学生谈谈课文中未提及的有关荔枝的其它知识,也可让学生模仿课文写出一篇自己熟悉的水果的说明文,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肯定会加深,而且对说明文的写法也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学了《穿云破雾上九天》可让学生写一段放烟花爆竹或球类比赛的场面描写,让学生尽量学得如何去叙述一个比较复杂的场面,可以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进行叙述;学了《匆匆》一文中作者把无形的对象化为有形的形象进行描写的方法,可让学生用较简短的语言描绘“风”、“雷”、“水”等无形的事物用有形的形象描绘出来,并让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已逝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促使学生上进,又把德育教育自然地带到了课堂。
  另外,由课内移到课外,扩充学生的“心灵空间”。对于职业班中的学生,由于本身基础差,语文的知识面比较窄。因此,首先从课堂入手,在课内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我把以前用来分析课文的时间,留出一部分来让学生阅读与课本有关的课外内容。在阅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去品味,去欣赏。如学了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我便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另外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同的词牌名,风格不同的词,前一首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气魄和广阔的胸怀,而后一首表现了词人的婉约与浪漫。并且放了邓丽君所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更深的体会了词的音乐美。另外让学生对比两篇“咏梅”之作,一篇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另一篇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让学生朗诵、对比其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托物咏怀的词,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现了诗人遭受风吹雨打仍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毛泽东词表现了诗人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去“感”,去品味,去欣赏。
  通过阅读方法的改进,我所带班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语文这一科目的兴趣也增强了很多。
  
  邓妩,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