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诗词阅读鉴赏方法谈

作者:郭怀英




  诗词鉴赏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们在欣赏诗词时常有的一种感受。这表明欣赏者对欣赏对象(诗词)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是欣赏的初级阶段。中学生本身的欣赏层次大多属于这个阶段,他们需要引导才能进入较高的鉴赏层次。怎样引导他们达到这个目标呢?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这就是说,要想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力求成为作者的知音,鉴赏者就必须先了解作者的“全人”。因此教师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特点,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等情况,以帮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去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诗人其创作风格也不同。例如:唐代诗人既有浪漫主义的大师,又有现实主义的巨匠。李白的诗奔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绮丽精工;宋代词家也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别,柳永的词合浅吟低唱,苏轼的词宜引吭高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因环境改变,其创作风格也迥然不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前期的词风绮丽柔靡,不能摆脱“花间”习气。国亡后,他的词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鉴赏诗词,还要让学生学会体味意境。何谓意境?它既是客观景物的精粹部分的集中反映和再现,又是艺术家思想感情凝练的化身和抒发,它通过情景交融把欣赏者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李渔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学生体会意境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入景,即通过诗词的文字借助他们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具体再现诗中之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较易做到的。二是入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要让学生心弦与作者寄托的感情产生共鸣。这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是较难的,其中阻隔较多,如时代性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词各自不同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进行引导和点拨。
  诗词鉴赏的引导点拨方法很多,如朗诵法,铺垫法,空白法等。方法的采用因作品因对象而异。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教师本身要热爱古典诗词,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从中积累经验,延伸到课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感情。
  好诗一般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鉴赏诗词,必须学会联想和想象。教学生观其形,体其情,会其意外,还要依“法”读诗,教学生鉴赏诗词的写作方法。肖涤非先生曾说:“《关雎》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便不知诗歌为何物。”赋、比、兴,指诗歌的写作技法和表现手法,由此可见,“法”在读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除赋、比、兴外,还有以下几方面须注意:
  借景抒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作者借迷蒙的烟月,冷寂的寒水白沙这样暗淡,孤清的景物为后文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托物言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歌借蝉抒怀:凡是品格高尚的人不需依靠他人的力量,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
  烘托渲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因为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才使得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也使得诗人无边的愁绪缠绵悱恻,黯然销魂。
  化虚为实。“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本来是抽象的,可这里化虚为实,让人感到愁绪绵绵,无处不在。
  动静结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幽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是化静为动,既写出了梅花的高洁,又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现代汉语中的拟人、夸张、对比等,古代诗词中也常运用,这里不一一列举。
  
  郭怀英,教师,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