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文学教育向作文教学的有效迁移
作者:叶 华 张素君
以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一般意义上的写作,是一个信息输入、储存、加工和输出的过程。而我们教师目前对学生作文的指导、训练、多集中在“输出”这个环节上,对如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等方面,则缺少必要的指导、训练。现行写作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但是我认为写作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表达问题,它与人的整体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写作教学应当而且可能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它的目标。
其实,有谁不是生活在变化万千的生活之中呢?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才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将文学教育迁移到作文教学呢?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预先存在,而是产生于读者与作品的相互运动中,是主客体两者的共同建构。因此,教师的个性视角就是认识、揭示作品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视角就是作品意义的一种切入方式,但同时又是一种规范的局限。所以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一种视角、一种方法的运用,而应该多侧面、多纬度地分析出作品更丰富的意蕴来。只有这样把握了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才能联系生活实际来指导学生的写作,达到欣赏、借鉴、思索、提升阅读与写作的品位。
一、从社会历史的视角反映时代风貌
每一部文学作品在本源上都是有社会性的特征,它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的情貌和精神。《边城》虽然是沈从文先生用温暖的抒情笔调描写村野间耕户船夫的淳朴人性,呈现出一种田野牧歌式的理想情调,但是社会现实毕竟又是难以超越的,翠翠、天宝、送等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善良,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剧的力量”。我们在解读作品时,一定会体会到“那种来自人物气质而生的”悲剧,肯定不是人物自身所希望的,这是社会的悲剧,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社会的产物。
我们在阅读沈从文先生的名著《边城》后,让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会烙上时代的印记,这是必然规律。因为“边城”不止是一个地理环境,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特殊的价值的象征。《边城》所展示的湘西古朴、自然的文化形式表现出作者对这种文化形式的讴歌。沈从文说翠翠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就是肯定她精神上熏染和浸透了“自然的文化”,这一见解很是独特。
今天的“文明社会”不是也正在学习“自然的文化”,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吗?但是,沈从文先生这种崇尚自然的古朴的道家文化的观点,显然与当时的时代不太协调。我们从《边城》那优美清雅的文字中不难窥见作者渴望超然而又隐含沉郁的复杂的心境。
我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强调从历史的视角去反映时代的风貌,要求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审视并思考那些能反映当代人生活特质的动人故事。比如在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用怎样的一颗感恩的心,横扫一切不文明的污泥浊水,在生活中撷取那些闪光的并值得歌颂的自然环境、人文风貌及伦理道德,去发现、提炼并升华为动听的音符。
二、从形式、心理角度凸现心灵的呼唤
文学作品是由内容与形式两极构成的,内容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形式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如《荷花淀》清新柔美的语言、新颖独到的结构、张弛有致的节奏,就令读者玩味不尽。孙犁为什么要用一种诗情画意的手法来表现血雨腥风的战争呢?这当然是“暗示荷花淀青年妇女的美”,残酷的战争与美丽的背景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同时也凸现了作品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香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文学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作品往往蕴涵着某些心理内容。如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我们完全可以从心理视角切入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神经衰弱、精神极度紧张的人,他整天都处于极度恐慌的变态心理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渗透在他骨子里的奴性和冷漠。
从形式和心理视角去品位文学作品,可以加深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同时考虑到了如何将文学教育有机地引向作文教学的实践之中。教师的引导可由示例延伸过渡到所要训练的写作内容或形式上去,主要起诱导、暗示和激发的作用。
我们提倡文学叙事是以“想象力”和“虚构力”作为根本特征的,是建立在精神“彼岸”而又关照现世“此岸”,给人以生生不息、滚滚而来的希冀。因此,在写人叙事时要求学生凸现心灵的呼唤,摈弃现实生活中的
“海市蜃楼”,要写新鲜事、感人事,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
三、从人文景观视角开发学生写作潜能
我国现代文学巨匠矛盾先生,他一生中写了六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五十多篇短篇小说,一部剧本,十一部散文、杂文集和大量的文学评论,他是一位高质量、高产量的作家。他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宝库,而且为世界文坛增添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我们要看到,矛盾少年时代的作文,为这位文学巨匠获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习他的作品,我们仿佛听到了矛盾正义之心的搏动声。平凡的、细小的题材中,折射出作者思想的光辉、生命的激情。直抒胸臆的情感是矛盾作文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气势不凡、与时代融为一体、与社会息息相关,是一个历史伟人天赋的风采!
鲁迅、矛盾、郭沫若等诸多名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精神坐标,他们热爱生命、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走在生命的旷野上,总是有所发现、有所感触、有所震撼、有所思索。
我在进行文学教育中,常与家乡的人文景观、名人轶事以及博大精深的“虞山文化”联系起来,常熟是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论古道今,弘扬家乡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活的教材。
我常教育学生,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片色彩都会激起心中的波澜,你们要不停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文章。
我常激励学生置身于火热的生活,睁大着眼睛,和美好时代共舞,和亮丽青春共贺。
我常提醒学生,关注窗外彩色的世界,让心伴随着时代的旋律交响、共鸣!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文学的素养,让他们更好地积累写作素材极其写作技巧和方法,从整体上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将学生一步步领进文学的殿堂!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从文学教育向写作教学的有效迁移是能够达到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下苦功夫做好“迁移”的向导,学生贵在多读、多写,在感悟中获得情感体验的升华,那么我们的教与学一定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叶华,张素君,教师,现居江苏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