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在阅读中注重写作能力培养

作者:胡才众




  教师在平时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学习的课文加以整理,使之成为学生的作文养料,让学生学习的课文走进学生的作文,那么学生写作文时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法。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在思想、写法和素材积累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明显提高。
  
  一、在研读中提高审题能力
  
  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古今圣贤、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还有大量有关做人道理的精辟论述,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慷慨热情,文天祥“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忠贞情怀,这些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为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而许多作品从平凡人的生活入手,更多地关心人本身,更紧地贴着时代的脉搏,使得人文精神得以更充分体现,如《一碗阳春面》、《最后一片树叶》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之情,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毫无疑问地,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化,产生共鸣。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人文性,与作品进行心灵的交流,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如果学生“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那么在审题立意时就能做到立意高远。
  
  二、在熟读中提高写作技巧
  
  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熟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写作知识体系。以议论文为例,学习了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就能了解议论文的基本模式。一、提出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二、论证分论点(一)——举文学大师们的简笔与繁笔的事例进行论证。三、论证分论点(二)——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提出简练的标准及途径。四、联系现实生活——现今创作问题,提倡简练为文。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就能学会如何在论证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基础上拓展与升华主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学习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就应学会借事说理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每篇文章都有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不同技巧,教师应充分发挥课文的优势,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假以时日,学生一定能学到很多写作技巧。
  
  三、在梳理中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教材汇集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有世界文化的瑰宝,有人类语言的典范,语文教科书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材料宝库。譬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洁品质;以及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不懈地追求精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所表现出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情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凌云壮志;于是之的《幼学纪事》所表现的逆境中执着追求的意志;杨振宁的《邓稼先》表现出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中严谨审慎、刻苦认真的科学态度;《致橡树》中追求男女平等的爱情观;《炉中煤》所抒发的爱国激情,等等。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关注国家大事,等等。但是古人亦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还应该经常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不断思考,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常见的写作技巧,并使学生养成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建立写作素材库。勤于思考,对于同一素材整合创新,使之适用于不同的话题。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对一个专题甚至可以对课文中的某一个人物进行整理、积累,根据文题立意变换角度进行取舍,使课文走进学生的作文,从而真正做到“引教材活水,成就美丽作文”。
  
  胡才众,教师,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