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我这样教《外国小说鉴赏》

作者:胡建苹




  《外国小说鉴赏》是苏教版高二年级第二学期两本语文教材之一。这本教材一反小说教学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套路,依据“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话题,选编了十六篇外国经典小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小说鉴赏应该如何落实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小说鉴赏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我希望达到怎样的目的?目的明确以后自然可以选择最佳的授课方式。
  基于这一思考,我想做一次“吃螃蟹”的人。在课堂上,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授课,学生解答”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而采用了“放开手脚,引导组织学生来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这一创新模式。我的设想是:让学生成为课文的研究者,课堂的执教者,课后的思考探索者。
  
  一、学生成为课文的研究者。
  
  让学生走上讲台,备好课是前提。没有认真、仔细的备课是不可能出色的上完一篇文章的。精彩的课堂45分钟是需要台下无数个45分钟的准备才能得来的。
  上课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想要上课的内容。我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将学生分组,一般来说7、8个选择相同的学生编为一组,共同研讨一篇文章。然后他们自由分工,有的人负责上课,有的人负责寻找资料,有的人负责制作PPT。
  在所有的流程中,备课、查找资料是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出彩,学生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章的内容,也会去看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比如上《骑桶者》的同学,看《变形记》,寻找很多卡夫卡的资料,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家庭生长背景、性格,等等;上《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同学,她一定会去看《百年孤独》,去了解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它对我们中国文学的影响。有同学实在没有时间看完小说,她也会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了解相关的知识。备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主旨,话题在课文中的体现,更让学生有一个拓展的空间,让他们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积淀。
  在求知的路上能够自己主动的去学,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我们高兴的事情。因为在探讨中学生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合作能力,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无法给予他们的。还记得有一个学生做课件的过程。他是班级里面语文成绩最差的学生,但是为了这一堂课,他的课件修改了5、6遍,他说:“给大家上课的机会可能就只有这么一次,我一定要好好的把握。”
  认真仔细的合作探究课文,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走上讲台实施教学做了必要准备。
  
  二、学生成为课堂的施教者。
  
  经过认真的备课之后,学生进入的就是第二阶段——课堂教学的实施操作。
  原则上我要求三四个学生能够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教学工作,各人完成自己的一块。比如一篇文章可以如此划分:课文的基础知识为一块,课文的文学常识为一块,课文的研读为一块,课文的拓展为一块。当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课文的实际情况,调整分工。
  敢说,敢做,是现在学生一个很大的优势。第一次去听学生上课,我是带着紧张的心情走入教室的,随时准备把课堂“夺”回来。结果一堂课下来,我根本没有“夺”的机会,因为学生的表现实在让我吃惊、让我惊叹、让我暗自欣喜。经过认真备课、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几乎完全把握了课文的要点,而且对话题他们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三、学生成为课后的探索者。
  
  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虽然学生学完了《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文章,但是他们的学习远没有停止。他们成为小说的阅读探索者。自从采用学生上课这种模式之后,我发现教室里面看书的人多了。上课的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断的充实自己;不上课的同学为了自己的文学积淀也在努力吸收养分,教室里逐渐氤氲着书香氛围。
  学文学最终目的就在于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我想文学素养的提高就在于学生能够不断地阅读,不断地积累。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引领学生进入文学殿堂的一个点,这个点如果可以辐射得更广一些,我们的收获一定可以更多。
  
  胡建苹,教师,现居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