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关露及其诗歌创作

作者:张清湘 管青青




  关露是活跃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阵营里的著名女作家,也是一位职业革命家。她的创作生涯是与革命生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亲身参加了“左联”领导的一系列文艺活动之后,关露受党的派遣,又打人日伪内部,在党的地下情报战线上出生入死,度过六年险象环生、惊心动魂而又被自己的同志误解的艰难岁月。这段忍辱负重的特殊经历,使她在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特殊贡献的同时,也历尽了多重的磨难。新中国成立后,关露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这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有数的前进女诗人”几乎被人遗忘。
  由于历史的原因,关露生前鲜为人知,但她死后引起的社会和文坛的一次不小的震动,是关露自己生前可能也没想到的,这与她在生前备受冷落、倍感寂寞与凄凉的境况形成了反差。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不仅为她举行了庄重的悼念仪式,而且特别为她召开了规模不小、规格不低、有数十位名流参加的座谈会。一些文化界的领导和资深的老战士都作了积极的发言。在这以后,关露渐渐被世人所了解。
  关露女士的个人生活和创作道路是十分坎坷的。在一个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在一个作家的黄金时代,她为了党的事业,忍辱负重,两度身陷囹圄。因此,她未有显赫的创作成绩,并且对读者的影响也算不上深远,但我认为她毕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足迹的作家,是有一定艺术个性的作家。于是,笔者试图通过对关露作品的研究,更深入的走进关露的心灵世界,去了解她,直至理解她。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我国历史上,社会革命和救亡图存双重势态的急骤遇合,使这二十年间充满了铁与血的记录。生活在当时的一代青年,被五四新文化传统和民族解放事业的汇流拥抱着、推动着,他们必须作出或进或退的选择,而他们不同于五四一代的青年,因此他们用文学来表达实际的人生形式,为时代赋予的信念,责任和理想作出见证。关露的文学创作和人生取向的价值,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凸现出来的。她集结在左翼的旗帜下,担负起诗人以外的历史使命。关露的诗歌没有个人的琐事与悲伤,也没有单纯的爱情恋歌,任何时刻都充满着时代的气息,与广大人民血肉相连,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她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推动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前进”,诗的社会功能应该是一种强有力的战斗武器。正如《中国诗坛》上石榆在评论文章中称:“她是在怒吼着斗争中的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火线上锻炼着她自己的武器,并取得伟大的收获”,“是现在中国有数的女诗人”。
  关露的代表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是1936年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后又由上海书店重印。她的诗来源于生活,内容多描写被压迫的工人生活。同时由于日寇步步入侵,人民不顾蒋介石的卖国投降政策,到处掀起抗日战争的浪潮和抗日救亡运动,如东北的义勇军和1932年“一·二八”第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日战争,1937年的“七·七”抗战以及“八·一三”的全面抗战,到处都是战火纷飞。而此时国民党政府内部又充斥着主和派和主战派的声音。这些在关露的诗中都有强烈的反映。
  《太平洋上的歌声》诗集中第一首诗的题目就是《太平洋上的歌声》,我们且听诗人铿锵地唱着:
  聪明的政治家,
  在暴风雨将临的黄昏,
  披着头发,
  袒着胸臂,
  在太平洋的岸上,
  听着那聪明的歌曲。
  这支歌曲不仅婉转动人,而且悲壮激昂:
  艳丽的太平洋,
  你广阔无边,
  你像一副有机的镜面,
  你照出东方西方,
  南极北极,
  世界上的一切!
  于是,那支太平洋上的歌曲又唱出“雄资富厚的美利坚”是一个“不见太阳的日市”的国家。“如同一样的夜城”,“煤油,汽车,铜钱”。“千万制造者的工厂”,以及“四百磅重的资本大王”,“堆积如山的过剩的商品”,都明显地表现出“美利坚”这个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富有。
  同时,我们的诗人又在血肉模糊的太平洋上对准这一面“一副有机的镜面”唱道:
  你镜子里不是从前的面具,
  在你镜子里蜂拥着,
  百万纺织的罢工,
  看管生产的机器,
  衣衫褴褛的奴隶,
  缴了地租,
  纳了官税,
  捧了空的饭碗哭泣!
  这时诗人笔锋一转,正如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那样通过对比折射出“美利坚”这个资本主义富有大国财富堆积背后的血腥真相。诗歌就通过这样形象的对比,给读者以刺痛,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愤慨,唤人以抗争。
  诗集中第二首题名《风波亭》。该诗最初发表于1936年8月《光明》1卷6号。风波亭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爱国名将岳飞遇害的地方。卖国奸佞秦桧十二道金牌调回精忠报国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岳飞,把他杀害于风波亭。这桩历史冤案虽经历许多朝代,但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它寄托着忠奸的是非判断。关露把历史与现实重叠起来,用历史旧事观照中国现状,借传统的是非观判断现实的黑白。诗一开头就用一长串排比句把读者带人历史长河的思考:
  风波亭,
  我在你历史的故事中,
  记得你两重的命运,
  记得你屈辱的奴颜,
  记得你英雄的强硬,
  记得你卑污底史迹,
  记得你爱国的忠勇底呼声。
  记得你那阴冷的柱木上,
  在被古老的蛛丝缠绕的下边,
  飘展着两条相互争搏对文:
  一条是“精忠报国”,
  一条是“卖国求荣”。
  这首讽刺史诗,正是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内部的主和派与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的广大人民及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士的尖锐对立而写的。在叙述上多夹用现代汉语,给人以幽默感,启人对照现实思索。
  在全世界追悼伟大的革命文豪高尔基的时候,在《悼高尔基》中,我们的青年女诗人不禁放声痛哭了:
  高尔基!
  从昨天起,
  全世界有多少读者,
  全世界有多少等着你,
  扶持和养育的孩提,
  流着热的眼泪.
  惊听着你死的消息!
  真挚而万分悲痛的心情溢于言表。
  还有诗集中的《故乡,我不让你沦亡》、《逃亡者》等,热烈真情,乐观豪迈,也通俗明快流畅,还带有女性的细腻与别致。 作为中国新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的关露,她的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里,不仅告诉了人们在所谓黄道乐土统治下,中国“逃亡者”的痛苦,不仅告诉了人们在农村宣告破产而都市经济也势将崩溃形势下,贫民奔走“当店”的凄惨,而且还明显地指点出在当时国难严重到空前未有的中国,除了拿出全民族的力量来抵抗我们唯一的民族敌人之外,是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的。关露这位政治诗人,就是这样将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与抒情方式融合,并突出社会政治功能是诗歌的主宰。关露适应时代的需要,她的诗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可以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社会作用。只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她的创作生涯大为缩短,并且使她在自身创作的巅峰时期隐退,不然,她还会在诗坛上(或创作上)做出更多的贡献的。
  “戎马从来喜战场,驱驰不为世留芳。文章兴祸成冤狱,犹恋风流笔墨香。”这是关露在“文革”期间秦城监狱的诗作。虽为旧体诗,却将自己一生对革命和诗歌的深情直抒笔端。她的诗歌都鲜明的刻下了诗与政治联姻的印记,这种联姻实为当时社会所需要,其结果激励和鼓舞了无数的革命青年,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