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语法化问题浅谈

作者:陶立军




  语法化问题是近年来汉语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引起了汉语史学者和现代汉语语法学者的浓厚兴趣。其标志之一是从2001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两届会议的论文集。现就国内“语法化”研究作以简单回顾,对“语法化”研究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明确自己对“语法化”问题的认识。
  
  一、什么是语法化
  
  “语法化”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的却是法国语家Meillet(1912),他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并且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作用的演变”。
  沈家煊认为:“语法化”一词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例如主语与宾语这样的语法范畴以及主格和宾格标记这样的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的?因此“语法化”的范围似乎比虚化广。马清华(2003)指出,“语法化”还包括语法意义的再生现象,即词在虚义水平上的意义演变活动,一方面可以从不太虚向更虚义转化,如副词转化为连词;另一方面,演化前后的意义差不多处在同等虚灵的层次上,主要见于多义连词,语气词。由此看来,“语法化”其实是词汇“语法化”的简略说法,实词可以“语法化”,虚词也可以“语法化”。我们所说的实词虚化也只是词汇“语法化”的一种形态。Hyman(1984)曾把“语法化”限定为语用法,经过约定俗成变为语法的过程。也有人把“语法化”的范围扩大,如Levinson(1983)的定义是“在语言的词汇,词法/句法,语音等方面用编码来区分语义”,但这样的定义并不通行。
  
  二、语法化的特征
  
  1.语法化的单向性特征
  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坚持走由实到虚,而不是相反的进程,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就实词虚化而言,语法化是把词汇单位演化为语法的构词成分并使构成成分更合乎语法的过程。这是一个从最低层概念语义层逐步抽象而不断加深形式化和程式化的过程。即从词义具体到语法抽象的过程。越底层,体现的现实内容越明显,越实在;到了表层,就成了形式上干巴巴的语法关系。
  虽然也有少数例外,语法化的历时性表明语法化都是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的,但语言中单向性发展的东西不一定都是语法化。然而,如果单向发展导致语言结构中取消分界(boundaryloss)或改变分界的现象产生,那就是语法化了。沈家煊(1994)引用了下列例句说明这样的现象:(6a)I say that:he comes.(6b)I saythat he comes。(7a)他们两个长得好象。(7b)刚走的那个人好象我哥哥。(7c)他好象有个哥哥在东北。(8a)野鸭飞/上天。(8h)野鸭飞上/天。
  句(6)说明分界的取消,句(7)则说明分界的改变。分界取消和分界改变的结果是语法化的产生,导致句子结构内部“直接成分”(IC)切分方式的改变以及成分语义的虚化(从实词演化成了虚词)。句(6)中that分界的取消就从指示代词演化成了引导词。句(7)中“好象”分界的取消使得一个词组演化成了一个词“好”表示程度的意义已经虚化了。句(8a)是“上”分界的改变和意义的虚化,句(8b)的“上”已是趋向动词。
  2.语法化的有序性特征
  语法化的一般过程是从实变虚,从虚变为更虚。这一演变序列如下(Hopper,Traugott,1993:7):(1)实词>虚词>附着形式>屈折形式(词缀)
  然而,无论从历时还是从共时的角度,我们都很难对这一连续体做出截然的划分,确定它们各自的阶段和分化的时间。语法化不是一个新形式完全代替旧形式,一个意义突然代替另外一个意义的过程,常见的是两者或多者并存的现象:A-AB-B……
  以下是have的语法化过程,其语法化程度从上到下逐步增高(Taylor,1996:342):(2)a)Ihave a book.b1D0 you havea book account7.c)The househave three bedrooms.d)Thedevice has high quality.e)Wehave a lot of crime inthis city.f)I have some workto do.g)I have to do some work.h)The student have come
  (2a)的have为原型用法,其义有专有性。可及性、可转让性,是个实在的具体事物。而(2b)中的a bank account虽有一定的专有性、可及性,但不能算是一个实在的物体,本身价值需要通过银行才能实现;也不具有转让性,须通过一定的银行手续才能实现转让。(2c)表示具有长期性的整体、部分关系,“部分”与“整体”有邻近性且部分仅属于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同时表明have可用非生命体做主语。(2d)表明被所有者也可以是抽象的,作为所有者的长期附属特征。(2e)离原型意义更远,被所有者仅作为一个环境中的现象,we只是表示类属。(2f)也是抽象用法表明主体的义务。(2g)的have to已作为惯用语有情态助动词功能,属于语法现象,是在(2f)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而成,表明主语应尽的义务,与后接的实义动词相比,意义显得更“虚”。(2g)中的have to用法进一步虚化成现在完成体的语法标记,有“先于”之义,并表示已发生动作与当前情况的关联,这一点有别于一般过去时。这可视做属格具有邻近性和可及性,在此弱化成“关联性”,表明整个述谓(“学生来到”)与当前场景及参与者有关联。只有先存在某事件,它才能对当前场景和参与者产生影响,因此作为现在完成体的语法标记,含有“先于”和“关联”的意义。由此可见,原来表示“所有”这个实义的,随着语言表达的需要,逐步语法化,从而表示“义务”、“先于”、“关联”等意义。
  一般认为,词语等语言结构的语法化具有明显有序性。如(1)就是Hopper,Traugott(1993)所总结的语法化一般演变序列。Heine等(1991)曾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域排列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序列,认知域之间映射的一般顺序为:人>物>过程>空间>时间>性质。在这个序列的前半部分从人到空间中,是由实变虚的过程,后半部分从空间到性质是由虚到更虚的过程。Hopper,Traugott(1993:104)还认为语法化往往伴随着词类范畴的降类特征(decategonzafion),其顺序为:主要范畴>(形容词/副词)>次要范畴。主要范畴指开放类的名词和动词(名词应排在动词前,因为英语中几乎所用名词都可用做动词)次要范畴指封闭类的介词、连接词、助动词、代词和指示词。形容词和副词(有学者认为副词可排在形容词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中间阶段,因此置于括号中。如英语中原是名词,表示“一段时间”,后虚化成表时间的连接词,在古英语中还可用做介词,未经历形容词或副词的阶段。如英语中While原是名词,表示“一段时间”,后虚化成表时间的连接词,在古英语中还可用做介词,未经历形容词或副词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