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儿童文学主题从传统性向当代性的转移

作者:燕秀丽




  新时期的儿童文学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创作历程,在儿童文学领域内,最为敏感的是儿童小说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体现着某些当代观念和当代审美意识。
  
  一、中国儿童文学里的“教育工具”论
  
  由于中国文化“文以载道”传统的根深蒂固,更由于近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导致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功能的强化,作为中国文学园林一角的儿童文学便沦为了“教育的工具”。
  二、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樊篱,具有了当代意识
  “教育工具”论不仅对生活的表现形成一种模式,对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心理也形成一种模式:你灌输,我接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作家摆脱了“教育工具”论的羁绊,文学意识逐渐清醒,对儿童文学的本质、功能和价值,已出现了多维多向的追求。儿童文学的创作倾向出现了从传统性向当代性的转移。
  1、作家取材的多维多向
  常新港的《独船》写的虽然是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和尊重这样的“传统”题材,但是它和过去司空见惯的“教育”故事大相径庭。他从现实生活中少年伙伴间对友谊、对相互尊重的渴求,捕捉了当时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投影,从而形成了既忠实于现实又融合着自己的情感、愿望和审美力的动人心魄的故事。
  还有作家着眼于少年所面临的交织着苦涩和欢欣的现实生活,笔触深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秦文君的《告别裔凡》以优雅流畅的笔致写了少男少女间相互敞开心扉,从而使彼此的心灵变得充实,精神变得富有活力,“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宁与快活”,“仿佛有了底,一下子了解了半个世界的人似的”。陈丹燕的《上锁的抽屉》是另一种追求,它是对一些敏感的当代少年的生活题材,努力通过作品尝试为少男少女们创造出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时代气氛、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
  2、敢于写少男少女的青春题材
  在儿童文学主题倾向转变的过程中,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作家冲破了传统的樊篱,敢于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对大多数有责任感的作家来说,题材已不再有什么禁锢。程伟曾经说过: “我首先考虑的不是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而是怎样写得深一些,写得美一些。”
  新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深入,必然要暴露出生活中许多封建形态的积垢,也必然要在意识形态中催化和衍生出与之相对立的现代意识。随着探索的开始和深入。描写少男少女青春题材的儿童文学发轫之作——丁阿虎的《今夜月儿明》,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当然这部作品也有本身的局限性,作品中所暗含的对早恋的否定倾向,以及“沉溺一教育一悔改”的模式所含有的说教意蕴,降低了作品在各方面的价值。《柳眉儿落了》的作者龙新华是高中学生,他干脆直截了当地写了他在实际生活中实际感受到的少男少女相互间的初恋,读者可以从这个少年初恋的故事中,感受到些许少年青春年华的诗意和哲理。
  
  三、中国儿童文学当代性的价值诉求
  
  秦文君曾说过:“少年小说应该有强大的活力,应该更多的表现内心的渴求和激情,并且能够暗示未来。”优秀的儿童文学孩子喜欢大人也同样喜欢,比如像针对少年人某些情感的负担、心灵的创伤而作的作品,无疑涉及成人和社会的传统积习、道德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少年小说不只是孩子们的读物,也应进入成人的阅读领域。
  中国儿童文学在八十年代初中期逐渐实现对偏窄的教育性传统的超越,从现代意识的高度,发掘当代少年的精神活力,这是儿童文学主题倾向从传统性向当代性转移的主要思想杠杆。从而使少年儿童可以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身,给孩子们以认识上的启迪。我认为,儿童文学提供给孩子的就应该是现实和人生,而不应该是楷模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