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文言叙事诗教学探疑

作者:汪荣辉




  叙事诗是一种用诗的形式来描述故事和描写人物形象,以反映现实和抒发感情的诗歌。有一般的人物、故事、情节,它虽有叙事文学的一般特点,但与小说、戏剧又有明显区别。它一方面要叙述故事,一方面又要抒发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强烈思想感情,所以它是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文言叙事诗则是我国古代诗人们用文言的形式创作的叙事性的诗歌,这类诗在中学课本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初中课本中就有《木兰诗》、《观刈麦》、《陌上桑》、《石壕吏》等,高中课本中也有不少,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长恨歌》等等。在教材编排中,往往是将它与文言文编排在一起,于是不少老师就直接将其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设计处理,没有突出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没有教出诗歌的特点。
  笔者在近几年的课堂观摩中,发现不少老师就是将文言叙事诗当作文言文来教,重点放在文言文的知识讲授和所叙的内容理解上。这不禁让人疑惑:叙事诗的重点到底是事情还是诗情?
  记得曾听一位老师在上《木兰诗》时,通读课文之后就要学生翻译,逐字逐句的讲解每句话中的文言知识,然后再逐节概括故事内容。并且一时间还为第三节是写木兰准备出征还是已经出征争论不休。其实一读诗歌的第三节就发现,不是已经写明了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买什么吗?不就是到处买工具准备出征吗?后面接着写到“旦辞爷娘去”不就是踏上征程吗?这有必要争论吗?一节课下来,学生弄明白了每一节的内容,知道了几个通假字,明白了互文见义的修辞,积累了一些词的特殊用法等等,我不禁在想这难道就是《木兰诗》要学的主要内容吗?这就是学习《木兰诗》的理想课堂吗?无独有偶,时隔一年,我又听了一位老师讲《木兰诗》,这位老师同样在一阵热闹的齐读全诗之后,就开始对诗歌每一节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课堂上讨论争执得极为热烈,而且还带来两幅木兰的画像进行比较,要学生评价哪一幅画得像诗中的木兰。
  听完课后,我与两位老师交谈,听她们阐述自己的课堂设计思路。我发现两位老师几乎都是按照解释字词,翻译全诗;分析事件,概括段意;归纳精神,总结形象这样一个顺序设计课堂的。此设计思路还是很清晰的,但不难看出两位老师的课堂都非常重视知识的积累和传授,这些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我们觉得作为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应该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要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熏陶。而《木兰诗》的最本质的特点是诗歌,因此说两节课基本上都没有教出诗歌的味道,将诗歌美的语言、美的结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等全然忽略了。
  笔者自己也曾多次引导学生学习《木兰诗》。在课堂上,我始终以“读”贯穿整个课堂。将课堂分成四个诵读环节一一齐读,找出排比句、对偶句,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品读,根据诗歌中的叙事句子,读出诗中英雄的故事美;悟读,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领悟英雄的精神美;背读,积累诗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这样既突出了诗歌的美感,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至于诗中文言词的理解和事件的分析在朗读中就完成了,根本不需要逐个讲解,逐句分析,而且还可鼓励学生将全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课本剧,一样能达到准确理解文言关键词语和内容的目的。
  虽然说诗歌是需要慢慢品才能知其味,但也绝不能像啃骨头一样的翻来覆去的进行,如此翻啃会失去诗歌之美。因为诗歌的美主要通过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表现出来的,而叙事诗则是以精练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简洁的叙述故事,抒发感情的。而笔者从所听的一些诗歌教学课堂中发现,我们有些老师在讲授诗歌时,其课堂重点的把握还不够准,课堂设计出现了一些偏颇,尤其是文言叙事诗没有很好的教出诗歌特色,过分强调文言知识的讲解,过多地进行内容分析,这样破坏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整体感。为此,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文言诗歌时首先要凸现其诗歌的美,品味作者是如何用诗的形式来叙事的,在此基础上分析事情和人物形象,进而体会在叙述中所抒发的情感,如此定位才能体现文言叙事诗与文言文的不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