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对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探索

作者:曾 鸣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网络环境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进行学习的活动。它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原有的学校学习的制约,这种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学校里的网络环境有两种,一种是相对封闭的网络教室(局域网),它的网络可以由网络教室服务器和教师机进行控制;另一种则是开放的与因特网直接连接的校园网,校园网上的每一个工作站都可以直接上网,并可以进行校园网上的互访,资源共享。
  就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这两种环境的学习都可以进行,目前比较有效可行的方法是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学习,同时还结合校园网的优势,把语文学习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利用好可以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一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可以体现丰富性
  
  一般说来,我们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主,以课文内容涉及到若干问题为核心,选择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信息资料,与之结合构成一个学习对象素材库,包括课文内容的分析解释,作者的介绍评价,课文涉及的相关知点,对文章的评论等。这些资料可以是执教者自己收集后输入的,也可以是从网上下载的,还可以把相关网站或网页直接链接在自己的个人主页或制作的网络课件上。网络环境中有着海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获取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在更多的时候,学生可以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多。教师逐步失去以往占有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势,不可能再依赖现成的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所以,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网上搜索、查找来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现在网上的搜索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能够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多达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设计《胡同文化》的教学中,设计者就选择了许多北京胡同的老照片,以及记述胡同发展变化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链接在自己的课件上,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的史料。《在声音的世界里》一课设计中,教师把课文中涉及到的音乐作品都做在了课件里,同时还选择了课文中提到的作曲家以及相同风格、相同主题、相同内容的音乐作品,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容量。同时把教学任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探求答案。而更多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问题的引导,自主地搜索信息,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二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可以体现开放性
  
  这里要重视教学任务的设计。过去的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时空的限制和评价标准的制约,学生的思维往往囿于课本或教师的教学思维框架之中,难以发展,难于突破。而网络环境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无限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合理应用就要有合理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敬畏生命》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任务(内含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为此,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关于生命的越源,成长等相关科学知识的空间,通过链接的相关网站,学生们可以充分了解生命的整个历程,不同生命体的生命经历,生命形态等等;二是关于现代社会一些青少年对待生命的态度的新闻,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的自杀事件,能够引起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同或表现手法相同的文章,为学生提高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三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种开放性为学习组织形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中虚拟现实的产生,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从中可以获得真实的感受。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学习顺序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分配,重难点的认定,训练时机的把握和训练量大小的安排,都因不同的学习主体而有所不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而教师则可以利用相关的网络教室管理软件进行实时监控,互动交流,给予帮助、点拨,实施个别教学;也可以将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进行广播,引导全体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自主学习,并不是将什么都给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袖手旁观。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联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便是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例如在进行《感受儒家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就利用网络条件,让学生利用网络条件,获得了了大量的儒家文化知识,中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思想,以及现代社会中西方对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研究成果等等信息,再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对其中的观点认识进行理解消化,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初步形成自己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在网上搜索想要的资料。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先进行问题设置,明确任务,提前向学生呈现评价学习活动的量规,并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这种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该模式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有利于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理念倡导协作式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有助于形成多种假设,用多种观点完整、全面地看待同一个问题。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于普通教室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在传统的教学中,群体活动开展较少,而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单个学生链接起来,建成小组性的学习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