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教学中教师干扰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 宏




  “大自然塑造了一个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大思想家卢梭《忏悔录》中如是说,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正如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目前的教育现状却是,许多教师总是把有着不同鲜明个性的学生放在自己所制的模子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这一教育主体对象的存在,极大地干扰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受干扰主要表现在:
  客观上,来自教育环境的干扰。目前教育体制的整齐划一,刻板和自我封闭,以培养应试教育为教育目标,学校及教师直奔目标,巨大的升学压力成了学校和教师沉重的负担。社会,家长看重的就是学校的升学率,教育行政部门也是持“猫伦”观,教师不敢轻易迈开脚步,对学生考试分数的过分关注(诸如考试后排名次、贴光荣榜等,表面上是激励学生,而实则打击了大部分学生,上榜学生怕下次考试落后,增加了思想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改虽推行了较长的时间,但基础教育积淀多年的坚冰,即使在素质教育的热潮中也很难融化。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行不一,口头和形式上是素质教育,行的则是传统教育,理论归理论、操作归操作。这样的教育环境成了教师的装饰和护身符。
  主观上,来自教师自身的干扰,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在教育环境的干扰下,教师总是“一刀切”,要求学生“齐步走”,干扰群体学生。教师以标准化的试题,标准化的答案,排斥学生对知识的主观理解,主观判断和选择,以种种清规戒律控制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压制学生的自由,把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禁锢在标准化限定的条条框框中,让学生循规蹈矩,不得越雷池半步。部分学校实施按成绩分班教学,无形给“普通班”的学生贴上了“你不行”的标签,遭到无端的蔑视,教师成了陪读,只是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已,常常用嘲讽、冷漠、填鸭式等粗暴的方式践踏学生的尊严。这种隐形和显形的教育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教师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虐杀学生美好心灵的刽子手,让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学生在价值观念,理想观念、行为规范、竞争意识、科学精神、道德情感等诸多方面严重缺失。
  其次,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干扰。教师错误的“中心”论,有的教师在扮演着不正确的角色,很难意识到或根本就不相信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替学生包打天下,千方百计使学生依赖自己,形成了在观念上或在教育实践中以自为我中心或以某个人或某部分人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自觉不自觉地把诸如时间、器材、热情、关爱等教学资源分配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那些表现一般,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用漠视的方式对待,不闻不问,使他们成了教育的多余人或边缘人,把他们排挤到教育遗忘的角落。这些学生稍有违纪行为,教师动不动就让其写检查、请家长或采用一些不公正不恰当的方式进行处罚。他们往往会成为“问题生”,久而久之,教师在有意无意间把他们过早推向了社会。
  
  策略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对学生的干扰,教师都起核心作用,因此,转变教师是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提出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3分)+教法(4分)]×教师,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一个平庸的教师即使遇到一个潜质和才华出众的学生也会教成平庸之辈。凭心而论,在农村学校,相当多的教师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较大,教师是在借别人的东西对学生说教,充当搬运工的角色。如果没有教参,对教材的处理将会束手无策,又不愿放下教师架子,仅凭一张讲桌,一本教参、三尺讲台对学生说教。虽然上级主管部门这几年花了大量的经费、人力、物力对农村教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培训,但效果不那么理想。因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靠短时间的几次培训就能提高的。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因此,我们应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学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东西。
  
  策略二:树立新型的学生观
  布卢姆说:“只有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资讯途径并不比教师少。教师切忌夜郎自大,认为什么都比学生行。只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理解的程度比不上教师,学生不只是希望从教师口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给他们指点学习方法,提供获得知识的机会,更希望得到肯定,发展自我。以往的师生定位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合作参与者。应充分相信学生有自我认识、自我指导、自我实现的潜能,而教师职责在于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民主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应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知全能的完人、圣人,而是要尊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爱护他的心灵,实施符合他个人健康成长的教育,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策略三: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应担当主持人和榜样的角色,使课堂保持一个温馨祥和的气氛,让学生感到快乐,有安全感。前苏联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纳金在谈到情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功能时说: “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不可能使他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情感投入,要以饱满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以认真的态度激励学生的求知精神,采取与学生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机会。让同龄人之间更多的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相互启发。教师对学生应多些关爱,少些功利,多些赏识,少些指责,多些自主、少些包办,多些引导,少些限制,多些情趣,少些理性。
  
  策略四:关注边缘人
  边缘人是教育中被排斥被忽略的人,他们在教育中被压抑被遗忘。造成边缘人的原因在于:家庭的不重视、教师的放弃、学生自身的不努力。事实上,边缘人有极强的自尊,更迫切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詹姆斯认为:“人性中最深切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所以,施以积极的评价,振奋他的精神是必要的,而且能产生巨大的效应。”但我们在践踏着这些学生的尊严,给他们太多的冷嘲热调和漠视,我们是不是太残忍了。应该明白不管人如何的千差万别,但都有尊严,享有别人尊重的权利。同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多方面或全面发展,但每个人都有能力也有可能实现他值得赞美的地方,因此,教师应关注那些落后的学生,多些关爱,多点耐心。真正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理念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