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运用情境对话教好古诗词

作者:袁惠清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精湛的语言,独特的结构、韵律和意境而流传至今。但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有别于现代汉语语言,词义和语意更有时代差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对话中还是会出现不少难题。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古典诗歌中的情境,“站在作者的立场,尽量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并努力剥茧抽丝、取其精华。”(窦桂梅语)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走近诗人,在对话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训练中进人诗人的思想世界,在诗词中“走一个来回”。许多名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地进行情境对话训练,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
  
  一、情境对话促字词理解
  
  [案例]窦桂梅 《请平乐村居》
  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色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
  (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说:______;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_________。)
  生: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生: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美。”
  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播放《最浪漫的事》片断)我们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
  [片断赏析]
  古诗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都被看作“软肋”,在教学过程中,要么是教师直接将答案公布于众。要么就是依靠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堂上蜻蜒点水,一点即过,效果可想而知。
  关于词语教学,新课标中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且“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在引导学生理解“相媚好”的词意时,窦桂梅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而是精心设计了一组情境对话训练,将学生从理解词意的各种束缚和依附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联系自身的生活积累,展开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真正体会“相媚好”一词中所蕴涵的“情深意浓”。在理解词意的同时,通过情境对话训练,既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又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使之受到趣味的熏陶,丰富了其精神世界。
  二、情境对话促语感培养
  
  [案例]王自文 《独坐敬亭山》
  师: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_______”。)
  生:敬亭山,你知道我有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抛弃你的!
  生: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师: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身边。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_______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片断赏析]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新课标的“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部分多次提到“语感”。在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对文本的反复诵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然而反复诵读并不是对文本单调乏味的机械重复,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诵读文本。
  王自文老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设计出一组情境对话训练:“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_______’。”引导学生对李白与敬亭山,这一人一物之间展开对话想象,走进文本,走近诗人,潜移默化中深刻感受到李白的“独”,挖掘出诗句的思想深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进行回环复沓地诵读,在逐层推进的回环中,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化,感受得以深入,并将情感带入文本,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境对话促情感提升
  
  [案例]王崧舟 《长相思》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王老师进行了文本的拓展——“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来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2: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家卫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依靠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化在《长相思》中。(生齐读)
  [片断赏析]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一词时,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先从老父、妻子、儿子等角度质询词作者: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月圆?教者的一句问话勾起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学生们在生成的对话中体验着“相思”,感悟着“故园”二字中饱含的情感。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以词人的身份回答老父、妻子、儿子等提出的问题,我们在一次次的精神诉说中体悟到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是为实现理想和抱负。“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乡思”的情感对话中越发地凸显,越发地激昂。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在情感中对话,在想象中对话,在拓展中对话,在精神层面进行着对话,情感、诗意、语言、精神在他的课堂里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