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让文言文教学简单起来

作者:刘孝颖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我们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教学大纲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是对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
  
  一、熟读精背
  
  “熟读精背”是一直沿用的语文教学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由此可见。“熟读精背”的好处了。初中生正处在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如果能熟读上百篇诗文,精背几十篇诗文,那将是终身受用无穷的。
  首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突破“句读关”教学生断好句读,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句子读不准,就会发生误解。如《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学生开始读此句显得生硬、搅嘴、不易记,我就把这句话分了三个音节。“予一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在每个音节后稍微停留,这样子效果很好,学生很快就读的流畅、自如了。
  其次,每教新课,教师率先垂范,做到熟读或背诵。在教学中,不去翻书,就能领读,领背,对学生启发很大,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凡是要学的文章,我都要求学生反复的读。时间充足时,我就当堂一句句、一段段的领背,结果大部分学生当堂就会背诵。同时,在背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默写进一步熟悉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中心,以达到“纯熟”的程度,这也是帮助学生熟读精背的一种方式。
  
  二、教会方法
  
  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文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增加趣味
  
  联系例句,讲一些生动的故事,以加深其印象。如《乐羊之妻》中的“盗泉之水”“嗟来之食”是两个典故。在这里,羊子妻规劝自己丈夫要拾金不昧、为人方正。我就把这两个典故的由来讲给学生们听。这样既加深对此文的理解,又增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谓“一箭双雕”。
  
  四、讲解知识
  
  在文言文里,通假字、异读字、词义演变、实词活用和虚词、词序、句子成分省略等,都是有规律的。
  在教学中,注意讲清字、词、句基础知识、克服就字讲字、就词讲词的毛病。这样就把钥匙交给了学生,为学文言文奠定了基础。通假字和词义演变是学生最容易搞错的,他们常常望文生义,弄出很多笑话来,如“去”古义是“离开”“距离”,今义是“死”“消失”,诸如此类,学生最容易发生误解。因此在教学时除讲清在句子中具体的语言环境外,还要讲清它的发展、演变、古今差异,使学生对一部分文言文有初步了解。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以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的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多见。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这就需要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结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今天,文言文词语虽不常用,但它仍有生命力,能把意思表达得准确、通畅,需要在今后古汉语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