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刘周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完成,教材安排上突出了生活性,人文性,也注重了历史性。拿起初中语文教材,一股清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同时也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历代散文诗歌中的篇篇经典之作让人回味无穷,为丰富学生的历史积淀,提升文学素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是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在思想上有隔阂,理解上有困难,学不得法,事倍而功半。经过长期的摸索,自以为采取积累、诵读、联想、比较四环节教学效果较好。现将我组织学习文言文的做法和体会与各位方家商榷,以期共同提高。
  
  一、积累
  
  文字是历史的载体,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博大丰厚的文化,文言文言简而意丰,包罗万象。学习文言文,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古人大不相同。因此,要学好文言文,得有必需的常识储备。在学习中,首先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文言常用词、文言句式、特殊语法现象等知识,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接触具体篇章时,以套用验证的方式去解决新问题,理解全文大意。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了“之”“以”“其”等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认识了倒装句、省略句等常见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法现象。用这些零食垫底,然后去啃《狼》这顿大餐,学生带着验证的新奇去学习课文,效率大大提高。
  
  二、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理解、积累文言文的最有效的途径。在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来理解文章。为消除学生因浮躁而囫囵吞枣的弊病,先有意识的控制速度,让学生一字一句遵照原文去读,保证做到不衍不删、不调不替,能准确的断句、停顿、找准节奏。而后逐步加快,力争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先让学生逐字句阅读,把握节奏,由通到顺,强化阅读,并将叙事和议论分两块诵读,一节课下来,多数学生已能熟练背诵,理解也比较到位。
  
  三、联想
  
  “文者,情之外见也”,那些经典作品,皆为作家有感而发,且多鸣不平也。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必须和作者的处境、情感、志趣联系起来。因而,我们在读文的同时也在读人。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对作家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与作家换位,透过文字领悟行文的结构、抒发的情感。特别是学习诗歌时,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将诗的内容物化,借助于脑海中营造的画面理解诗词的意境,丰厚的意蕴。在学习杜甫的《望岳》时,以再现画面的方式,理解诗人融入其中的丰富情感和博大精神。学生不仅理解透彻,而且识记速度快、效果好。
  
  四、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相同题材、体裁作品的类比阅读。既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对主旨的把握。如在学习范仲淹《岳阳楼记》时,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朗读理解外,又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对比分析,了解文章的特点,语言的风格,作家的情怀,虽然用时较多,但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通过这四个步骤的延伸,强化训练,学习文言文一定收获不小。但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比方法更为重要,加强历史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滋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热爱之心,文言文的审美价值将更加突出,学习也将更加轻松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