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要义

作者:王 晶




  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表达了他对祖国语言价值的认识,“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由此,我们恍然悟到,语言决不就是单纯的交际工具,她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语言是人们的生命、人的意识的再现,是人们的欲望、思维、观念的表达体。语言是意识性、思维性、人文性的统一体,是人类文化、心理构造的外象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由此可见,学习、传承和丰富一个民族的语言,以及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对于这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这个民族中每一个个体的灵魂。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国家普及的语文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我们的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不可以只限于传授知识、呼应政治和使用语言。语文教育要唤起人们热爱我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要带领我们去寻根求本,守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使得她常流常新,化育我们的灵魂、生命,滋养我们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人文性,正是语文教育的根本。
  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源远流长。殷末周初的《周易·贲卦·彖传》已出现“人文”一词:“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人文也。”我们的人文精神正是同几千年古国的文明一样资深。但这种精神文明也同物质文明一样,发祥虽早,到了近现代,却没有被很好地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早在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哲学中,就阐释了人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正是有助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哲学。我们自己正应该掌握住中华文化的灵魂,同时还要放眼世界,吸纳进步的思想观念,让古老的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重现生机,重放光彩。
  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生命的关怀。对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关注人、尊重人、热爱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发展首先是心灵的发展,心智的日益成熟、完善,对自然、社会、人生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我们倡导应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如重视生命,有爱心、感恩之心,具备坚强、执着、不屈不挠等人文品质。古往今来,那些文学名著,之所以历经时空而弥彰,正是因为作品中、人物里蕴含着人类优秀的精神品质和种种美好的情感,激荡起人强烈的情感风暴,驱动人去求真、向善;即使常人无法拥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美好的情感,但通过体会也让个体心灵变得阔大、充实。正是人类自身本能的求真、向善、求提升,人类才能在越来越功利的社会中不沉溺于“小我”的羁绊,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完美。达到人类共同的提升、发展。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人的躯体与灵魂一样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学生从小学语文,不仅要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以便于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文化,交流思想情感,更要充分发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握住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无不是通过语言文字记录流传下来的。中国的语文传承文化的功能更为明显,因为它不仅承担着记录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任务,而且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本身就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正因为如此,学生学习语文就不是简单的接受这套语言符号系统。即学习汉字本身的音、形、意,而是通过语言符号建立起文化的联系,从而了解并继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受到民族心理、思想、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的熏陶,培养对本民族的深厚感情。如果没有语言文字,我们何从了解祖国悠久的光辉历史。负载文化、传承文化,是语文的重要功能,也是其本身自有的功能。语言是人类文化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的学习过程,同时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语文充满了生命活力,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怡养人的心灵和性情,对人起教化作用,促进人格的健全成长。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孕着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人文价值、人文内涵,对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巴金先生所说,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因此可以这样说,语文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达到“立人”的效果。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而社会的关系。社会的活动正是依赖于语言才得以体现、运转、展开。所以说,人、社会、语言是三位一体的,不可分离。这里所说的语言,就是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一语言的能力。人类所有能力都是以语言能力为前提或核心的。人们在语言中沟通、交流。语言使人意识和感知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的生存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生存,成为生命意志的体现。语言也使人突破了各自感觉的局限,使人的认识不断的从个体扩大到全体、全社会、甚至全人类。使人不断通过语言这一途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所以,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人的意识和精神的接受过程,也是培养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过程。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蕴含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的心灵之声的语言对具体个别心灵的同化。总之,语文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语言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中反映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和人生命的本身。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当是它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就是要实现语言这一无与伦比的育人价值。
  要想借助于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优雅的审美气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要想学生好学,教师必须学而不厌;要想学生有理想,教师必须志存高远。没有高尚人格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人格高尚的学生;没有渊博学识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学识渊博的学生。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风格,为人处事等,都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教师的谈吐、举止、风度等等,学生都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