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语文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作者:王荣兴




  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否实施创新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学教材的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因而,教师应该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可以借助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的配合,使学生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刺激,增强信息的维度,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一些描写优美景色、生动有趣的情节的课文时就可以不断创设不同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引入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亡国之恨。让学生在课文情境中自谈、自探、自创、自得、自乐。
  
  二、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或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和发挥其主导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围绕着学生来设计教学,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1.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自由,并给足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选择去大胆地探索。在教学《春》时中,学生先选择了“春花图”的部分进行学习,笔者便让他们先学这部分。在讨论交流时,不再像过去那样规定学生四人小组一起学习,而是让他们自由组合,喜欢几个人学就几个人学。尊重学生,让他们有自主权,他们的参与非常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表现为“我愿学,我想学、我乐学”,非常活跃。
  2.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之中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放下架子,讲民主,不盛气凌人,善于诱导,不挖苦讽刺学生,用平等商讨的语气与学生沟通交流。“老师这儿有一种学习方法,你们看行吗?”“你们是怎样想的?能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吗?”“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在教学中,变以往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人人都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三、营造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
  
  在课堂上,树立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后,还应营造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
  1.培养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
  中学生的创新属于个体化的创新,他们的发现、感悟、理解、结论等相对于社会和他人可能多数并不新颖,但对其个人却有特定的人生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在学习《春》的“春花图”一段时,鼓励学生提问、向同学提、向老师提问,并在质疑过程中通过激励的语言渗透了质疑的方法。
  2.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进发、闪烁。老师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让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表现儿童童真自由的,有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有说向往百草园快乐生活的……即使肯定同学们讲得都正确。说得每个同学的脸上都喜洋洋的,看得出他们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