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学生散文阅读教学探讨

作者:郝小奎




  目前,我们高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语文学习中的散文阅读也是如此。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要重视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形成交流与对话,教师是课题的创造者与开发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鲁迅说过:“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郁达夫也讲:“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的散文的特征之一。”也正因为这些特色,散文也就给作者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散文也给我们读者提供了想象,联想的空间,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如何进行解读呢?
  首先,散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语和运用。
  散文取材广泛,山川风光、花草虫鱼、历史文化皆引以作为题材。而作者行文又可以骋思万里,思接千古,散文的内容显得十分地丰富,令人眼花缭乱。语言丰富多彩,我们积累优美词句以至篇章是首选体裁。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美文发生浓厚的兴趣呢?教育心理学这样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我们知道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审美的需要。在散文阅读过程中,只有有了审美的要求才会有审美的行动,可以这样说,散文阅读的动机就在于一个人对美的要求,情感教育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每个人心底所具有的对美的向往激发出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例如:我在教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这篇文章,让学生先读,读熟了让学生思考,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何感想?让每一位学生回答,要求每位同学至少要讲一句,上不封顶,学生们可谓畅所欲言,许多同学回答得都很精彩,其中有一位同学的回答更令我难忘,他说:“周作人表面看,他好象对自己的故乡不怎么怀念,他说自己的故乡不止一个,对浙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南京、东京、北京都是他的故乡,但从文章的内容看,他写了浙东三种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并写了与此相关的民俗、童谣,还引经据典,可见他对故乡是特别的怀念,就像我们刚刚走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可对那段美好时光也特别的留念,读了这篇散文我们也仿佛回到了童年那美好时光。”同学们个个主动参与,侃侃而谈,一篇文章在同学们的自主讨论中结束。我又要求学生课外写一篇有关童年生活的往事,准备交流。
  其次,散文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学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尤其是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行发现的,自行建构起来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审美的鉴赏力。“散文又称美文,因为作者要运用艺术的构思,创造美的‘意境’,给读者美的愉悦。每个作者都会运用独特艺术视角,审视世间万物,进而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在散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意境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运用情感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境”中体会“形”,从“形”中感受“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在这过程中,学生在其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鉴赏能力等都逐渐形成,并逐步提高。
  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们利用多媒体,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画面。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阅读来让学生感悟作者此时此地的心情和感觉,再让学生思考你读了这篇散文又有哪些感受。好多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作者由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再到淡淡的哀愁。这样的一条感情线索由于作者的“颇不宁静”,想起天天路过的荷塘,特别是在这满月的夜晚。随后作者用美丽的流畅的文笔,描绘了荷塘月色如诗如画的美景,但美的中间又掺杂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通过写大自然的不圆满,来影射,暗示人生的缺憾和不如意。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物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颇深的脉脉情思,思想感情的变化随着景物描写的变化而变化。走在幽僻寂静的路上,看着淡淡的哀愁;面对月光下的荷塘,欣赏着荷塘上的月色,心系美景,暂得超脱,淡淡的喜悦之情顿生。本文融情于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形成了意境美。
  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都有自己的体会,其中有不少同学说:“当我们面对挫折,心情不好的时候,通过班级组织的一次郊游我们就能排遣自己的不快,或者到连云港海边去看看大海,无边无际的大海也能洗去我们心中的忧愁,都与朱自清先生有同感。”
  第三,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节奏、旋律、音乐、图像等都是情感教育中最常见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语文课程资源,学生置身于其中,能更为轻松而愉快地进入学习的氛围当中。心理学认为,学生在放松性警觉状态,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大大的挖掘右脑的潜力,促进灵感,加速资源收集,增强记忆,提高散文这种需要,体会阅读的学习效果。我们还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本文的节奏感体现在语言美上,本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语言类:一是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人化,充满诗意。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约”的远山……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体会其妙处。二是大胆新奇的比喻,为文章的语言类,注入了丰富的营养。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荷花不同的风姿,生动,形象,能充分地激发读者的想像和联想力。三是新颖别致的通感修辞为本文的语言美锦上添花。比如,月的光和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像,把人带入到一种朦胧的美的幻境。
  第四,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根据布卢姆的“情知对称理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认识形象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陶冶优美的情操,使他们成为情知对称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完善的人。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情感的协调和激发,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从而来寻求出人的个性的优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作家渗透其作品中的伟大人格、独特个性,培养自己健康的情感,坚毅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例如爱因斯坦的《悼念马丽·居里》,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强调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质方面的成就大于才智方面分别做具体的阐述。最后发出呼吁,要求我们要向居里夫人学习。通过这篇文章学习让学生从爱因斯坦最精辟的最富有感情的语言高度概括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而受到震撼,从而更加敬仰居里夫人,以她为榜样。
  我们应该知道,成功的语文教学是知识、情感、行为三者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