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古诗词的阅读教学

作者:杨红艳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极其简练、形象的语言,再现了一幅幅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深挚的情感。千百年以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其中包括80首古诗词。因此,小学古诗词的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对于学生的艺术熏陶都会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在诵读中悟诗意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是关键。因为诵读不仅要把握诗的节奏、音韵,而且要把握诗的大体意思。通过诵读,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有声的语言化为有感情的语言。这样,学生的大脑中才会产生画面感,在体会诗的形式美的同时,体会诗的内容美。
  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望庐山瀑布》(李白)。这首诗用鲜艳的色彩、飘逸的联想和奇特的夸张,再现了庐山瀑布的恢宏气势。“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生”字,就把阳光普照下的香炉峰云雾弥漫的景象再现于读者面前;着一“挂”字,又把飞瀑直下的气势描绘得惟妙惟肖。从而,组成了一幅山峰耸立、云雾弥漫、飞瀑直下的壮丽画卷。因此,在诵读中,以重音突出“生”与“挂”这两个动词,激起学生产生拥抱大自然的豪迈气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又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天际银河,用夸张的方法,将飞瀑的恢宏气势极度渲染,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教学中,以“读”为载体,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以教师点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诵读中悟诗意,这比教师将“教参”上的译文照搬给学生,效果必将会好得多。因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助学生的空间想象,教师的相机点拨有助于学生化难为易,诵读有助于学生感情的释放。这样,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各自的功能,并且得以和谐统一,便会产生新的顿悟。
  
  二、在想象中悟诗境
  
  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想象的过程。想象彼时彼景,想象斯人斯情,想象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其实,这就是对诗境的感悟。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必须从实际出发,不宜讲什么“意境”之类的名词术语,而应该让他们凭借诗中的意象发挥想象,在想象中悟诗境。
  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这首诗描绘了成都草堂周围的景色。黄鹂、白鹭、翠柳、青天、西山白雪、长江泊船,构建了一幅山水相倚、远近相映、高低相间、动静相生的艳丽画卷。这些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经过颠沛流离后定居不来后的喜悦心情。着一“鸣”字,我们仿佛听到了黄莺在嫩绿色的柳枝上啼叫的声响;又见“上”字,我们仿佛看到了排成一行的白鹭直冲蓝天的英姿。这样一幅富有动态的画面,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画面上,又添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远近相映。这不能不使人想象到从草堂窗口可以望见远处西山上长年不化的积雪、在草堂前面的江里停泊着从万里之远的东吴过来的船只那静态的景象。这与开头那动态画面完美地结合一体,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以及点、线、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从而,使学生产生平静而喜悦的真切感受。这种情与景的融合,便是我们所说的“诗境”。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辅之于创造性复述,想象动静相映的画面,才能达到触景生情的阅读效果。
  
  三、在迁移中悟诗情
  
  一首诗便是一幅画。要将一首诗变为一幅画,除了凭借想象拓展外,还必须借助感情的推波助澜。其间,“改写”是一种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融入书面表达的重要的迁移方式。通过改写,让学生诉诸于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构建出既有形象又有色彩的富有创意的图画。
  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这是首描写春夏之交的农村风光的诗篇。农村孩子读着这首诗,倍感亲切。因为他们曾有“急走追黄蝶”的趣事,也有捕蝶无望“无处寻”的惆怅。结合古诗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儿童脑际中便会出现一幅景色秀美、生机盎然的美丽图画。某生在改写中这样描叙:……儿童们快步奔跑着,手中还拿着“捕虫网”,追逐那飞舞着的黄色蝴蝶。蝴蝶在金色的菜花丛中上下翻飞,好像在和儿童逗乐,几次想逮住,它们却又倏地远飞了。也不知什么时候,黄蝶飞人那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定睛一看,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菜花。哎,再也无法找到它们了。
  这种想象性的改写,既不失原意,又超脱原意。这不同于简单的翻译。它把诗中的景物立体化,立体的景物情感化。因此,在描叙中,既融入读者的想象,又融入读者的感情。这种“融合”的过程,就是一种感悟的过程。
  
  四、在点化中悟主旨
  
  古诗词内容博大精深。儿童学古诗,不同于中学生的阅读与鉴赏。但对于意蕴深刻的句子务必正确把握。这里,“点化”相当重要。只有教师“点化”得法,学生才能心领神会。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于谦),最后两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首借石灰来写自己胸怀的优秀诗篇。题目是《石灰吟》,文中的“清白”当然是指石灰那种清白的颜色。对于这一点,学生是容易接受的。既然如此,那么这两句诗是说,只要把清白留在世界上,就是粉身碎骨也不怕。但联系作者后来的政治生涯,这里的“清白”实指作者自己高尚纯洁的品格。为了让学生领悟这深刻的意蕴,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由“清白”的本义,联想到“清白”的引申义,从而悟出诗篇的主旨。对于这种意蕴丰富的千古名言,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的空间。选元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最后两句是说,我并不需要那些庸俗的人们来夸画的颜色鲜艳,而只求能保留梅花的清气,让它长存于天地之间。这就充分反映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品格。王冕比于谦的生活年代早一个世纪。穿过时空的隧道,我们不难发现于谦的“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纯洁品格与王冕的“只留清气满乾坤”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因此,“点化”不仅针对文本而言,而且还针对相关题材、相似主旨的拓展性阅读。这样,“点化”才会“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