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走一条适合新课改的写作之路

作者:上官雪英




  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目前的写作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从整体出发,寻找最佳突破口,以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确立新课程意识
  
  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对写作望而生畏,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是抵触心理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与写作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的缺失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信的平台、构筑一个尽情抒写性灵的空间。
  (一)寻找衡量的最佳尺度。教育的意义在于激发而不是抑制。而教育实践中学生在写作中的“逃离”行为时常与教师经意或不经意的“棒喝”行为相关,它使得学生在写作时战战兢兢,循规蹈矩,以至于背上精神的枷锁。要改变此种状况,教师应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少一点束缚,多一点理解;少一点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点安排,多一点自主;少一点结果关注,多一些过程引导。教师要给予每一位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人文关怀,成为学生的读者、文友和欣赏者。
  (二)实施对话式的教育方式。不以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预先勾勒的教学流程、计划来制约学生,还学生一个能够张扬生命个体的话语空间,促使学生敞开心扉,勇于对自我做深度的思考和反思,激发起“内驱力”和“原动力”。有心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引导学生就生活中或社会中的某一热点话题展开思辩,在多层面的对话中历练生活、获取体验。让学生尽情享受到灵思涌动、文才四溢的乐趣,最终到达叶圣陶所说的“自能阅读,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新境地了。
  
  二、大力倡导个性化写作
  
  个性是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沈从文先生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过:“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须浸透作者的人格和感情。”韩愈也认为:创作高下品评的标准是:“能自树立,不因循。”学生的习作是他们思想认识水平的物化形态。长期以来,学生的习作中普遍存在种种模式化的倾向。那种不落俗套,有个性,不止于一般化,能融入自己的深切的思考、感悟,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特个性的佳作便成了稀有之物。因此,倡导个性化写作,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理应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策略。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作文命题应具有现实性、开发性、启发性。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这方面,情境作文、话题作文、自由写作作文、研究性作文都是很好的方式。如情境作文,以不同的情境,或是一朵鲜花,或是一幅图画,或是一出场景来唤起学生的联想,能较好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如以“新思维”“新体验”“新表达”为主要特征的新概念作文,以实物作文,由实物展开联想,或编故事,或发议论,或抒情,也有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再如研究性作文:这类作文所给的情景材料是没有固定结论的,可以见仁见智,由此形成开放性。注重写作个性化,易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创意表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方面的意义重大。在命题方式上,还有教师采用向学生“征题”的方式,也取得较好效果。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对学生真实、有创见的作文要给予积极的鼓励。理解、尊重和宽容是个性化写作的前提。老师应善于捕捉那或许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学生的自我探索,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个性化也并不意味着抛弃是非标准。这里我们还应重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反弹琵琶”。在教学实践中,常见一些学生作文运用“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取得很好的效果。但逆向思维不能逆情悖理,不能宣扬颓废潦倒的观念,不能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落实写作的全程指导
  
  学生写作,遇上的困难无非两个,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全程指导,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回归生活,拓展阅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人生的存在过程和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活当中。写作更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让学生走到生活深处,广泛地摄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内在的奥秘,体味精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学生参与生活的广度、深度决定其思维的活跃和有序,也决定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及独创性。
  拓展阅读的空间具有同等深刻的意义。要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知识面,积淀情感,体验人生,从而抒写真性情。欧阳修说过“为文有三多.多读、多写、多商量。”古人讲究“厚积薄发”,作文教学也要重视底蕴,这底蕴来自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来自于一种丰厚的知识背景。我们应当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引领其徜徉于经典和精品的海洋中去博览,领悟深刻的思考与璀璨的智慧,吸收与消化传统和现代文化中的精粹营养,为他们今后以语言文字构建富丽多彩的精神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需注意现在中学生的阅读中存在的审美趣味低下的问题,如部分学生热衷于读歌星绯闻、无聊而低级的笑话等,应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有序和高效。
  (二)洞开思维空间,开发思维潜能。作文过程是思维的过程,作文是一段思维的成果。我们的传统教学重技巧训练而轻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语言材料着力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视角去注视世界,呵护学生丰富多样的发散式情思,增强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最终独辟蹊径,写出别具一格的佳作。有老师在写作训练中采用“一题多做”的方式,对同一命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运用不同的文体进行写作,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层次的跨越。
  (三)创新评改方式,启感悟、促发展。吕叔湘先生曾为传统的精批细改批了四个字:“徒劳无功。”叶圣陶先生也主张:在作文批改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教师应当围绕“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个基本目标,抓好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的工作,在批改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采取形式多样的互动批改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应优化教师的评改,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要参照课标的相关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细则;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凭借睿智的眼光、敏捷的才思去挖掘学生的亮点,以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去评说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丝丝入扣,具体得当的评判成为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成为学生写作热情的催化剂,成为学生新思维、新灵感的促发点,真正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四、实现写作的师生互动
  
  名师出高徒。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新境界,需要教师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更需要教师有厚实的写作功底。毋庸讳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只把作文教学当成了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过分强调技法的训练,加之教师自己少有写作实践,对写作实践的指导欠缺把握,或蜻蜓点水,三言两语敷衍了事,或支支吾吾含混过关,其效率可想而知。对此,国外教育界人士也认为:“教师的问题要比学生的问题大得多。教师中有厌恶写作和不胜任作文教学的,而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单从学生方面或单从教学方法方面想办法,想得怎样好,也难以求得效果。教师也喜欢作文,就会形成作文的环境;……就必会取得作文的成效。”因此,提高教师的写作素质刻不容缓,如果教师品尝不到敞开心灵、宣泄情感的愉悦,又如何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国外教育家倡导的“教师是作家”的教学观念对我们也有着启发意义。在现阶段,老一辈所提倡的下水作文仍不失为一种选择。它有助于教师在亲历写作体验后,能予学生切中肯綮的指导,还能为写作教学营造一个探讨切磋的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语文教师应在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精髓的前提下,落实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为写作教学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