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话题作文切题的几种手段

作者:倪孟达




  综观这些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可以发现,作文题大致上沿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路线走到今天。当饱经命题的束缚和材料的艰深之苦的考生第一次跟话题作文亲密接触时,无不高呼万岁,感觉有“嫦娥舒广袖”般的畅快,但快感没有持续多久,广大学子便沮丧地发现,“话题”也不是人见人爱的小甜心,她那孪生姊妹“离题”像一个幽灵时时在他们的周围游荡,搅得他们寝食难安。
  的确,话题作文因其要求宽泛,容易操作的特点,解开了命题和材料作文绑在考生身上的缰绳,使考生有更大的余地发挥想象力,展现写作才能,从而在考场中涌现众多佳作。但考生在“长袖善舞”的同时,不知不觉舞到了舞台的边缘,险象环生,有些干脆掉出了舞池,有性命之虞。话题作文在高考试卷里唱主角的今天,许多考生被离题的幽灵缠绕,不堪其扰。其实当初话题作文的倡导者本意在于减少离题之作,使学生尽可能释放能量,创造考场作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没料到结果却使那么多人患上“离题恐惧症”,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颇具讽刺意味的事。
  为何要求如此宽泛的话题作文还经常出现离题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种情况:
  其一,没有审好题,误读了题意,文章自说自话,“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种情况较少:
  其二,读懂了话题的意思,按照自己对话题的理解构造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所讲述的故事需要进行概括才能提炼出跟话题相吻合的主题,作者讲完故事就罢手,结果功亏一篑;
  其三,作者正确审题之后,组织了一些材料,并力图用这些正面或反面的材料来表达自己对话题的理解,但他们对材料的使用仅止于对话题的重复,而没有确立自己的主题,立意朦胧,使人有雾里看花之感。
  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离题”的文章,多数并没有离开话题,而是主题与话题关系不密切,或者干脆没有明确的主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的内容都是围绕话题展开的,但终篇没有确定一个主题,这也可以视为离题之作。我们可以把后两种情况归为一类,即,作者缺乏“点题”意识,就像画龙之后没有点睛,那龙终究是不完整的龙。第二种情况的文章要切题并不难,只需几句话点题,就不至于被判为离题作文。第三种情况要复杂一些,在离题作文中较为典型,本文打算针对这种情况提几点粗浅的意见。
  假如有一道作文题,要求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现在有学生脑子里出现了下面这样的材料:红花绿树、乞丐、消防车、刘翔、麻雀、贝多芬,他可以把这些材料联系在一起,并使之成为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吗?我认为,材料本身无好坏之分,也没有绝对不可利用的材料,能不能用好材料,使之为表情达意服务,关键在于能否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这里我要引入的,是大家都很熟悉,但不一定都能正确理解的一个概念——修辞。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里说,“修辞”可以有两种解释,从狭义角度可理解为“修饰文辞”,从广义角度可理解为“调整或适用语辞”,“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引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修辞学发凡》,下引同此)。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解释,“修辞”其实就是讲如何写作、怎样使文章符合自己表达意愿的方法。这里我要采用的是陈先生所理解的修辞的广义含义,并借用他所定义的三种修辞手法,探讨怎样把看似无关的材料融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其实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很喜欢运用一些技巧,有时还暗合了名家界定的修辞手法,只是火候和功力上还有所欠缺。
  
  一、折绕
  
  “有话不直直截截的说,却故意说得曲折,搅绕的,名叫折绕辞。”
  拿上面的“幸福”话题为例,有些学生不想直奔主题,而喜欢自由、随意地谈论话题,最后迂回、曲折地引出主题,这就有些类似于陈先生所说的“折绕辞”。这种写法用好了可使文章成为奇文,有奇意,收到奇特的效果,但用不好就会形成上述的第三种弊病,没有确立的主题。
  “一阵鸟鸣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伸了个懒腰,一个跟斗从床上爬起来。拉开窗帘,只见一轮朝阳挂在树梢,金黄的阳光撒在绿叶上,照在花圃里斗艳的花儿身上,那上面还沾着昨夜的露珠,闪着晶莹的光。真是一个美好的周末的早晨。”
  “一个老年乞丐坐在马路边,神情颓丧而焦虑,他的身前有一只破碗,里面空空如也。他已经坐了足足两个小时,始终没人往里面投东西,哪怕一分钱的硬币。他疲惫地合上眼睛,快要睡着了。这时眼前似乎有人走过,他的破碗上好像还传来轻微的声音。他睁开眼睛,那人已经走远了,而碗里有一张纸钞,是粉红色的百元大钞!他的眼睛睁得更大了,脸上漫溢出从未有过的激动和兴奋。”
  这是“红花绿树”和“乞丐”两个材料,它们能跟“幸福”联系起来吗?当然,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以上这两段文字,其实都站在幸福的门槛上了,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只需要一句话轻轻捅破就可以了。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也很容易把“刘翔”和“贝多芬”跟“幸福”扯上关系,事实上很多学生也会这样写。他前面可以不点破真正的意图,但事实上都围绕着“幸福”的话题进行,最后只要确立一个类似于“只要每个人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他就得到了幸福,不管这东西是昂贵的,卑微的”这样的主题。
  “折绕”的写法并不一味追求曲折、隐晦,故意使主题变得朦胧,它有助于使平淡的材料变得稍微有些含蓄,不过于直白地道出主题。这种写法的忌讳是只顾堆砌材料,到结尾仍不肯明言主题,那样就可能变成离题作文。
  
  二、层递
  
  所谓层递,指的是“将语言排成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轻到重,层层递进的顺序的一种辞格”。如果当作写作手法运用,那就是把几则材料按一定的层次处理,比如,从浅到深,从轻到重,从次到主等,最后确定主题。
  以上述的材料为例,我们可以直接讨论幸福的不同表现,然后分析不同幸福感的境界之别。一个中学生在周日清晨感受到的明媚阳光和自由的幸福,乞丐意外得到大宗施舍时的幸福,麻雀不因无巢栖身而痛苦,充分享受着啄食时的幸福,这些幸福跟刘翔历尽艰辛之后夺金牌破纪录的幸福,与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耳聋,创作出更多不朽的作品而获得的幸福,孰轻孰重?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可以从主流价值观作轻重的排列,也可以“离经叛道”、独树一帜,说明自己对幸福的看法,从而定下文章的主题,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幸福观。
  这种写法使文章内容有层次感,不是呈一条直线的水平排列,使阅读者也有一个思想蜕变的过程。
  
  三、警策
  
  “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以能像蜜蜂,形体短小而有刺有蜜,为最美妙。文中有了它,往往气势就此一振。”
  陈先生所谓的“警策”,主要是从狭义的修辞含义上来讲,但我们也可以化用为写作手法,把它看作“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话题作文常常出现的离题现象,就是因为文章缺乏点题之句,尤其在篇末,没有只言片语跟话题联系,或者提出自己的主题,画龙不点睛,这是考场里写作话题作文的大忌,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警策”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运用警策的手法,并不是让学生去创作名言警句,而是在文章里用精炼、明确同时不乏文采的语言点明主题,或者开宗明义,或者卒章显志,以表明话题与主题的关系。
  就像“幸福”这样的话题,可以使用的材料很多,不管用了多少材料,用了什么材料,最终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主题。即使通篇都在讲述跟话题有关的故事,但主题极为含蓄,或者没有明确的主题,这也不符合写作的要求。其实只要有一两句话,把你要说的意思清楚地传达出来,再严厉的考官也不能断你为离题。
  “如同中国的老话所说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自己汗水洗礼的幸福,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什么才是幸福?只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两句话非常朴素,但在文章里却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警策的手法可以帮助学生走出离题的泥淖,从而充分享受话题作文的“自由”!
  有些材料跟话题以及文章的主题,看似无关因子,其实相互之间都有能够连接的结点,都可以变成有机因子。只要能够运用恰当的手法,便可使话题作文永远摆脱离题的命运。我认为,以上的三种“修辞”手法,就是既可单独运用又可综合借鉴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