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书信体在写作中的定位与价值取向

作者:倪新琴




  书信体裁,作为应用文写作,古往今来,被视为表达和传递思想与情感的桥梁。它可以是同学间的真情的叙述,叙述自己的烦恼,叙述自己成长中的矛盾、困惑和忧虑,叙述自己的某一阶段的情感经历或心路历程;它可以是朋友间的细心的开导,耐心的点拨,娓娓道来的引领……这里有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这里有阳光,有春风,有充满爱意的直抵心灵的安慰与抚摩……因此,书信体裁运用范围相当宽泛,同学间、朋友间、师生间、父女间有什么心语都可以借助书信体裁尽情倾吐;书信的语言相当自由,似信手拈来,却是真情的流露;书信的内容相当开放,可以是自陈心曲,可以是嘻笑怒骂……指导学生应用书信形式,训练语言,砥砺思想,对于写好记叙文大有裨益。
  
  一、书信体在写作中的定位
  
  书信,是应用文写作的一种日用文体,它有助于学生倾吐感情、解剖自我、评述热点,也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抚慰、思想接纳,更有助于学生训练语言、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在部分学生视写作为畏途的今日,提倡以书信体的形式,叩开语言之门,绽放思维火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作文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在长期的积累、涵咏、体悟中,在反复的练笔中揣摩出来的。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具体准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书信长于铺陈,从这点意义上来说,它既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也是一种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书信的传递又显得滞后。而在同学的日记中,常常出现自己给自己写信的现象,以此诫勉自己。这说明“书信”这种应用文体尚有“生命”存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7,也安排了给老师写信的写作训练。为此,我们必须重视书信文体的写作指导。无论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权衡,还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观察,“书信”仍有着潜在的生命活力。
  
  二、书信体在写作中应用的价值取向
  
  1、学习生活的关注
  在学生的书信中,更多的关注是校园生活。因为校园生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学习和生活的主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有欢乐,也有忧虑;有接纳,也有反思。如,某生在给老师的信中写道:
  人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作为求知的过程,是十分艰苦而又漫长的。但是,一味强调“苦学”,未必能求得好效果。尤其是毕业班的同学,整天泡在“学海”里,挤在“苦舟”上,不得看课外书,不得说笑嬉闹。即使偷唱几句“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也得东张西望”,也有可能遇到“不测风云”。家长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师说,“不经一番风雨苦,那得梅花扑鼻香”,而同学们说,“越急越没汗,越冷越打颤,老是‘苦’,苦得人提不起劲来”。有人提出,何不换成“学海无涯乐作舟”。
  这是给老师的一封信的片断。中国有句古话,“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位同学反其道而改之,“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字之改,体现了学生对享受教育的渴望。学海无涯苦作舟,历史上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已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是一种享受。数学中那缜密的思维,思品课上那思接千载、情系万物的悠悠史话,语文课上那一字千金的内涵……置身于学海中,岂不是一种享受。如果视学习为一种丰富人生的彩绘,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那么,就会感到虽苦犹乐。
  关注学习生活,是学生书信的主要题材。它有利于学生廓清认识,端正人生的路标;它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有它利于观照自己的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因此,对学习生活的关注,将成为书信体在写作中应用的价值取向之一。
  
  2、人际交往的关注
  人的成长与发展,成功与幸福,离不开社会;人的愉快、烦恼、快乐、悲伤,爱与憎,也同样与其他人的交往分不开。没有同他人的交往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因此,与人交往不仅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构建人类文明的基础。在小学生的书信中,不时地流露出对人际交往中的迷惘与困惑。
  如,某小作者在给老师的信中写道:……我不知道其他同龄人也会同我一样,矛盾、迷惘。我曾不止一次地感到孤独与无助,我觉得我没有朋友。我曾试着对每个人微笑,但他们有的视而不见,有的一笑视之。于是,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如此的冷漠……一次,我从老师的办公室里出来,见他们窃窃私语,心中暗暗思忖:他们又在讲我什么了
  作为一个上了六年学的学生,渴望新型的人际关系,这是心理上的追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同学人际关系却相当紧张。其实,要从根本上改变人际关系,就必须了解交往中的一些道理。没有人会喜欢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也没有人喜欢孤高自傲的人。如果你渴望友谊和朋友,你就需要在某些方面改变你自己。心理学认为,对别人亲善正是免除自己生活孤独的第一步。对别人亲切,并非一个微笑所能了事。要别人尊重自己,就必须尊重别人。不能常为区区小事,而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也不能为一点进步而沾沾自喜,更不能为别人身处困境而麻木不仁。需要友谊,就必须以真诚换取真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上的波动,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这样,才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由此可见,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将成为书信体在写作中应用的价值取向之二。
  
  3、心理健康的关注
  “孩子们,让我们把所有的害怕、恐惧、伤心、难过,都吹到气球里面,全部吹进去,然后把它打爆。让这些害怕、恐惧、伤心、难过,都随着‘砰’的一声消散在空中,化为乌有!”(见《教育科学论坛》)2008年第9期《关爱生命是人类灵魂的升华》)这是成都市“5·12”灾后中小学心理援助者在都江堰聚源中学给震后的孩子们进行心理干预的场面。心理援助者采用的是心理渲泄法,目的是为了排除学生心理上的阴霾。这就使我们联想到书信体在纠正学生心理偏差中的作用。有些学生由于家庭或学校的原因,产生心理上的阴影。鼓励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向老师或朋友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快,能有效地化解学生心头的愁结。
  如,某生在给老师的信中写道:我是个苦难的女孩。我父亲在我四年级的时候就离开了我。我常常思念他。每当夜深人静,我独守那父亲给我留下的书房,总是以泪洗面;每当读书时,见到“父亲”的字眼,我眼前就浮现出父亲手把手教我写字的身影;每当我看到同学跟随自己的父亲迈入超市时的喜悦,我的眼泪又来了……妈妈也总是说,她很爱我的父亲。可是,不到一年,家中多了个后爸,我看到他俩甜甜蜜蜜,我真想一刀子捅死他……有时我想到死,反正活着也是痛苦……这是一位小学生在毕业前夕在《给老师的一封信》中的片断。这里,道出了自己对家庭变故的种种想法。在作文评改中,老师与她面对面恳谈:以死来逃避现实,是不足取的;以刀子捅死后爸,更是一种犯罪行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失去了才知道拥有时的珍贵”。失去父亲就倍觉父亲的珍贵。一个失去丈夫的妈妈,为了家庭的生存和发展,“二次婚姻”也是正常的。当后爸走进自己的生活圈,应该正视现实。天下没有一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说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由于及时疏导,这位女孩与家庭的关系日趋正常,终于当着她妈妈的面喊那个后爸为“爸——”。不难发现,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将成为书信体在写作中应用的价值取向之三。
  书信在写作中应用的价值取向在于以真实的自我面对现实,以成长中的自我观照人生,以企盼的自我展望未来。书信,既是一种内心的独白,又是一种情感的渲泄,更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它以叙为主,兼有议论,间或抒情。言语无雕凿之感,感情无伪饰之嫌。因此,将书信作为训练学生语言的途径,锻炼学生思维的窗口,是写作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