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互文、变文、互训与文言翻译

作者:李仁彦




  古汉语中的互文、变文、互训知识,学生认识比较模糊,应引起重视,在教学中应结合文言翻译,需要交代清楚。
  
  一、互文
  
  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文见义、互文对举。是古文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古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唐朝的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言互文。”古时写作由于表达的需要或受某方面限制(如字数,格律,对仗,音韵等),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既结构上是独立完整的一句话,有意拆开“一分为二”,分别放在两个句子或者两个词语中,在理解释义时必须使前后两部分“参互”合一,互为补充,交互解释“才可见义”语意才通畅,明白而完全。运用这种修辞方式,可使行文简洁明快,气势畅达连贯,收到音韵和谐的效果。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喜”与“悲”互文,翻译时在前后两句分别各加进“悲”与“喜”,即“不以物喜,悲”,“不以己悲,喜”。这两句互文的完整意思是不以物与己而喜悲-(他们)不因为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沾沾自喜,或忧戚悲伤。“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对于这个句子,也是互文。意思:花径,蓬门因客人不曾造访而没有打扫,也没有打开,今天打开柴门,打扫花径迎接客人”文章意思应更通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如果局限前后语序,遵循字面上的对号直译,抵牾牵强,其实,这组句子是互文,应译为“东南西北买骏马,辔头,长鞭”是说走遍城市的东南西北(指各处)去购买木兰从军物品,这样解释即顺乎文意而通畅了。
  
  二、变文
  
  变文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所谓变文,清朝王筠在《说文句读》中说“变词以成文”。就是在连续的几个句子中,变换一组分置与各句(多处于对应位置)的同义词来表达一个意思。 “变文”修辞格可以避免词语重复单调,使文章语句华美,音响和谐,在铺陈变化中增强语言气势。例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居”与“处”为变文,“居”与“处”都为(身)在之意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受任”与“奉命”是变文,皆为任命的意思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句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意”、“心”。是三组略有差异的近义词,分别表示“吞并”“天下”“心”之意,既变文,在此具体语言环境中弃异求同,全句完整意思是“有吞并天下之心”。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
  “收藏”、“经营”、“精英”均指金玉珍宝等物,翻译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收藏的宝物。
  
  三、互训
  
  互训,即训诂学中的“互文为训”,简称互训。其特点是一组句子中,根据前后两个句子(或两个以上句子)相互对应位置上的一组或者几组同义词的“相互解释”,而确定词的含义。例如:
  
  1.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
  
  2.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例1 的“连”与“通”都为连接之意,是处于对应位置可以互训的动词。例2的“发”与“举”对应互训为“提升”之意。例3中的“尔”与“然”,在句中是互训的同义指示代词,其含义是(兰芝对仲卿)说:“你为什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夫妇)同样是被逼迫,你既然这样(指殉情而死),我也这样。”
  古汉语一词多意的现象是常见的。也是古文的一个特点,同是一个词,因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而其词义也不同。所以说互训是有条件限制的,即指必须处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之内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便失去了原本意思了。如上述的互训例2中的“发”和“举”,例3中的“尔”和“然”,在这两例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前者指的是同一对象,后者又限指同一含义,是可相互训释的同义词,如果脱离此具体语言环境,其互训关系就不复存在了。
  可见,在古文中要认真理解互文、变文、互训的不同意思,以利于文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