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古典诗词典故的鉴赏

作者:王玉玲




  在古典诗歌中,典故的运用非常普遍。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经典名言等十分丰富。这些是作家进行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诗歌创作的效果看,恰当的运用典故较之直言其事或直抒胸臆能带给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诗歌显得委婉曲折,含蓄典雅,富有无穷的韵味。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的时候,了解典故的确切内容,可以更深的感受诗歌含蓄的意蕴,领略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尤其是诗词中常见常用的一些典故,以便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能在理解不存在障碍的情况下顺利地进入诗歌鉴赏的较高境界。 下面聊举两例说明古典诗词中典故的鉴赏问题。
  塞下曲
  李 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这首诗歌只有四句却涉及三则典故。首句中的“伏渡”指东汉将军马援,他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成语“马革裹尸”就源出于此。在这首诗中作者借马援的事例表现唐代戍守边关的将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宁愿战死沙场,誓死保卫大唐疆土的高昂士气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第二句中的“定远”指东汉大将班超。班超投笔从戎,平定了西域一些少数民族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朝廷,请求调回,奏疏中有“但愿生人玉门关”之句,即殷切的希望朝廷恩准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回到中原。“定远何须生入关”一句的意思是“定远侯何必一定要活着进入玉门关呢?”诗句反用班超求归之事,即戍守边关的将士即使终老边陲,将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守边事业又有何妨!此处用典正有力的表达了大唐边关将士扎根边疆,献身国防,无怨无悔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末句“一箭定天山”,是说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三个人,其余都下马请降。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末句借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事例表达了将士们愿留驻边疆,镇守边关的决心。 这首诗借用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边塞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愿意驻守边关保卫大唐疆土的爱国精神。三则典故的运用使全诗既充满了高昂的气势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又含蓄有致,耐人回味,余韵悠长。
  《红楼梦》第五回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故事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正在织布,知道乐羊子回家的缘故后,拿起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绢割断,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将前功尽弃,规劝乐羊子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可叹停机德”这句借乐羊子妻的故事喻指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白雪纷纷何所拟?”谢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叹。“堪怜咏絮才”这句说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值得同情。
  古典诗歌用典的例子很多,典故的含义也极为丰富,大家在阅读中要留心多积累。除明了典故的意思外还应结合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用典的真意,领略典故含蓄雅致,高妙婉曲的表达效果,如此方可真正感受到古典诗词所包蕴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