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作者:刘军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路和全词主旨。
  过程与方法:理清上下两片的关系,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领会词的思想境界,了解伟大的胸襟和远大抱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重点·难点
  教读本文重点是写法和主旨的理解;难点是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北国雪景画面。学生看后谈画面感受。
  师:刚才我们谈了看画面的感受,那我们来体会一下毛泽东同志看到了这样的雪景画面,产生了怎样的激情。
  (老师朗诵全词)
  二、整体感知
  投影显示背景资料。
  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1、读了这首词,你的感觉是什么?(提示:雄伟壮观,奋发向上)
  2、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雪景?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豪情壮志?
  3、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上片、下片各侧重哪种表达方式呢?(提示:上片侧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议论)
  三、重点研读
  1、研读上片。学生诵读上片。思考:
  ①词的上片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诗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提示:前三句写北国雪景,表现了祖国幅员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总写句把读者引人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②诗人对雪景的描绘,由哪个词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些句子?(提示:由“望”字领起,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③“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却远远超过月光所及,这是为什么?
  ④上片哪些句子写实景,哪些句子写虚景,你的根据是什么?
  ⑤上片在写法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请找出这些词句,加以品析,并说说你的感受。(旨在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用词之妙。)
  2、研读下片。学生朗读下片。思考:
  ①开头两句结构上有何作用?(提示:承上启下。)
  ②作者对历史人物是怎样评价的?试品味“惜”字的含义。
  ③找出全词主旨句。
  ④你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⑤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学生活动]全班同学朗读、讨论。教师巡回参与,然后全班交流,重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3、探讨文章语言特色,感受语言魅力。
  ①在教师指导下品析下列句子,体会本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特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②这首词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显示毛泽东的《减字木兰·广昌路上》,朗读这首词,从情感和写法两方面来比较这两首词的异同。
  五、总结反思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片转入抒情、议论,气贯长虹,风流潇洒。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坚持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多思、多悟,让学生感受北国雪景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感受无产阶级伟大的领袖胸怀和气度。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看动画,再读,最后谈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特别是在“重点研读”过程中,我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谈话式教学法,问题设计概括了全词核心知识点,但又不面面俱到。我给学生足够自读和讨论时间。交流的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这首词的教学。我有三点体会:一是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能熟练准确把握教材;二是课内阅读问题设计要结合学生基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方法,引导学生进人文本体验情感。
  六、作业设计
  课外收集背诵毛泽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