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曾国藩家训中的语文教育思想

作者:夏 婷




  一、曾氏家训的内容和发展历史
  
  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特色。在我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庭浩、家法等,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间的嘱托。总之。它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家训源远流长,流传最早的家训可追述到流传甚广的周公、孔子等的口头家训。而较为全面系统,也引起重大影响的家训则数北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此后,各种家训便相继出现。如唐代李世民的《帝范》;宋代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元末明初郑文融的《郑氏规范》;明代仁孝文皇后的《内训》;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康熙的《庭训格言》等都是各个朝代的代表作。到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可谓是家训史的集大成之作,它是与《颜氏家训》相媲美的传统仕宦家训的典范著作,也是中国传统家训史上带有新时代特征的又一座丰碑。
  
  二、曾氏家训中的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的概念是产生于建国之后,对于曾氏家训中所反映的语文教育思想,本文将借用现代的语文教育思想去观照。语文素养是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综合。要从这三个纬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就必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索一定数量的文、史、哲、艺著作,通过说写实践体悟,才能达到目的。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就是文、史、哲、艺的综合体现。我国古代的“六艺”中的礼、乐:书三艺分别包含了道德教育、诗歌教育和识字写字教育,这实际上就是后来封建社会里语文教育的直接滥觞。孔孟发端之后,后面经韩愈、张拭到二程与朱熹等大师将儒学发展至高潮,总之,经过历朝历代的儒学大家发展和集大成,营造了一个大语文的教育环境。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界定古代的语文教育,曾氏家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兼具了语文的教育之特征。曾国藩通过对这些儒学大家成果的继承,对子弟经史子集的熏陶,教育了其子弟具有时代需要的语文读写能力,更是从实践上培养了曾氏子弟,也塑造了曾氏子弟的人品性格。这不但反映了这样一个大语文的教育环境,也暗合了语文借“立言”以“立人”的教育观念。
  曾氏家训在捍卫和继承传统伦理道德同时,又结合实际进行了教育的探索。这既反映曾国藩本人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发展至此的文化积淀。他从5岁入学,9岁读完《五经》,15岁读《周礼》,《仪礼》,兼及《史记》、《文选》。他的习读,不只学会如何识字作文,更多的是开蒙和学会时代需要的做人处事之“道德规范”。同样,在其家训和家书中,他融入自己感同深受的经历来要求子弟学习这些儒家思想。这也是贯穿其家训的主要教育思想。他以孔孟先贤为自己的榜样,首先取其“仁”、“礼”的基本学说,认为“昔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子亦仁、礼并称。盖圣王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大于礼。”这反映了曾氏继承儒家的“内圣”之学。讲求“修身养性”,也服从儒家“外王”之学,即经世致用。这在其给子弟的许多信件中均能发现。家训中关于教育子弟的孝悌仁义、勤俭节约的规范就是对儒家仁义精神的一种继承与实践,经世致之学则是曾国藩结合现实的教育探索。他更注重督促子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他主张子弟怀有济世之志,刻苦修业,砥砺品性,但却并没有考取功名的局限。因此,当得知儿子纪泽无意于功名时,他不但不生气,反而鼓励道:“尔既无志于科名禄位。但能多读古书,时时吟诗作字。以陶冶性情,则一生受用不尽。”他告诫子弟读书“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所见,曾氏家训的训示之终在于教育子弟通过“立言”以“立人”。
  同样,最为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曾国藩是没有放松对其子弟的督促的。他要求子弟读书、习文、习字都是非常细致的。曾国藩有概括:“读者,如《四书》《诗》《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诗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诗。”他要求子弟学习这些名篇中的豪迈之气概。要细细吟咏才能体味。关于习文,曾国藩在给曾纪泽、曾纪鸿的信中告诫他们文章要“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他为子弟们能作好的文章提供标准。更为可贵的是,曾国藩通过家训指导他们勤奋练习书法,他对书法见解独到,认识深刻。他写信曾纪泽,告诫他习字要从摹仿入门,后才有创造,“学用笔,须多看那古人墨迹;学结体,须用油纸摹古帖。此二者,皆决不可易之理。”通过习字,他教育子弟要有恒心,他给其温弟信中谈到:“习字《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可见,各种具体的语文技能学习,曾国藩是面面俱到,锤炼了其子弟高超的语文读写能力。
  
  三、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另辟蹊径培养孩子良好品质
  在具有沉重升学压力的现代教育环境下,语文亦以升学为中心,缺乏给予学生表达个人真实体验的语境,也就没有达到语文“立言”以“立人”的教育思想。而家训能够以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身体力行地教导孩子求真、务实和与人为善的做人道理。家训虽然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体,但是其教育思想亦能为学校教育所用。曾氏家训在培养曾氏子弟的方式方法上可以为现代语文教育提供借鉴。正如曾国藩教育子弟练习书法说的好:“在家无事,每日可仍临帖一百字,将浮躁处大加收敛。心以收敛而细,气以收敛而静,于字也有益,于身于家皆有益。”习字不只是习字,更能提升做人的宁静之神气。同样,在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更要发展学生体验人的精神美,追求美好的理想,人和自然、宇宙的和谐等良好的个人品质。
  
  (二)、有效地提供学习方法
  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基于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等多方面的了解。而现代语文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很容易缺乏对学生的细致了解,更是忽视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曾国藩对曾氏子弟的学业要求虽然也很苛刻,但却“不泥古制,不徇俗好”。这不仅反映在他对子弟没有科举功名的绝对要求,也体现在他根据子弟自身条件的不同而提出不一样的学习要求。他要求儿子纪泽、纪鸿在“八德”上下些功夫时。认为“泽儿天资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工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工夫。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而学习古代诗词的方面,根据诗词的难易程度,告诫子孙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学会背诵诗词。研究经史,他认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凡此种种,能给现代语文教学方法提供有益的借鉴。
  传统家训不无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秉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先贤教育的智慧,亦具有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可借鉴性。因此,品读曾氏家训对现代语文教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