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重新认识“别里科夫”

作者:周国瑞




  一 前言
  
  不论是在课程改革前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中(第2册第4课),还是在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中(第5册第2课)。都选用了19世纪末期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契诃夫的一篇杰出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课文。该篇小说的中文译本原载汝龙译的《契诃夫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在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人高中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对于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的删节本,虽然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有“三不”:一有不该删掉的精彩之笔,二有不可忽略的荒诞手法,三有不应小觑的亮点人物。但不管怎样,目前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我用来探讨与鉴赏的文本基础,依据它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 本论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三种:即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另有百一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七十一回本等罕见版,倘非专业研讨,不必细论。经历代学者多方考证,百回本为《水浒传》的最早定本,百二十回本乃是在百回本基础上“插增”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二十回,从而凑齐了宋江集团招安后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的“征四寇”的四大武功。一般认为所插增的二十回艺术平庸,时序乖谬,专家多予鄙夷。至于七十回本,乃是金圣叹的杰作。金圣叹老先生才高运蹇,乃古往今来第一鬼才。他看出《水浒》精华俱在前七十回,故而拦腰一斩,以求完璧。比较一下《水浒传》的百二十回本与七十回本。读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天壤之别。读百二十回本的结局,见到一百单八位成了招安的英雄好汉,或阵亡,或伤残,或潜逃。或归隐,剩下二十七员回京受封的将领,最后不是被朝廷谋杀。就是被兄弟拉来垫背……真让人心情沉郁、叹息不已;而读七十回本的结局,见到一个个因各种原因被逼上梁山的江湖好汉,不分之前身份是何等尊贵或低贱,都平等地欢聚一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并且各自都有引为自豪的荣誉称号,真让人精神振奋、欣羡不已。由此可见,一部(或一篇)作品是否经过了删节处理。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同!
  然而截止目前,我发现人们对经过删节的、或未经删节的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所有评论,却是异乎寻常的一致。尽管不乏一些对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别里科夫”之死表示同情之声。但几乎没有见到一人能从正面来发现和肯定“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优点的。基本上是一边倒地对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持全盘否定和彻底批判的态度。综合所有分析、鉴赏与评论文章中的观点,就是认为“别里科夫”这个人物不仅在性格、行为上非常之“怪”:胆小、多疑、孤僻、怕招是非、自我封闭、看不惯新事物、社交能力差、死爱面子等;而且在思想、政治上非常之“坏”:保守、顽固、反动、害怕变革、苟且偷安、反对进步、助纣为虐、甘当沙皇专制统治的帮凶、走狗和鹰犬,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和卫道士……总之,在绝大多数的分析鉴赏文章里,都认为文中的这个中学外语教师“别里科夫”是一个活着令人十分厌恶、死了让人“大快人心”(引号中的文字引自课文原文)的人。
  果然如此吗?我在反复、深入地阅读了课文文本之后,发现上面的所言中,除了对“别里科夫”的性格的概括比较恰如其分外,对“别里科夫”的人格的定性则都是子虚乌有!因为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概括,都能在课文文本中找到对应的细节与描写,而对“别里科夫”的人格定性,则在课文文本中根本找不到一处可以对应的细节与描写,充其量只能找到一些牵强附会的蛛丝马迹,而且必须经过上纲上线式的“联想”才能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贴上诸如“顽固、反动、害怕变革、苟且偷安、反对进步、助纣为虐、甘当沙皇专制统治的帮凶、走狗和鹰犬,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和卫道士……”的政治“标签”。我认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而是文学鉴赏和语文教学中的大忌。解读课文文本,应突破传统教参资料和固有结论的束缚,既要紧扣文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要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这样才能思维创新,见解独到,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
  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个极端自我封闭的人,一个极其胆小怕事的人,一个死了让人们“大快人心”的人,却不仅竟然会有“校长太太”这样身份尊贵的人对他另眼相看,出面“尽力撮合”给他做媒人,为“别里科夫”的恋爱与婚事牵线搭桥;而且竟然还有一位容貌“长得不坏。招人喜欢”、活泼开朗而健康、且父亲做着在当时属于高级别的“五等文官”、家里又“有田产”的优秀女人“华连卡”对“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并一直与“别里科夫”保持交往。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的描写和交代来看。尽管最后“别里科夫”跟“华连卡”的婚事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华连卡”瞧不起“别里科夫”,也不是“华连卡”抛弃了“别里科夫”。相反,却是“别里科夫”不愿意同“华连卡”继续交往下去了,是“别里科夫”把“华连卡”从自己的视线中彻底清除出去了——“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由此可见,“别里科夫”应是一个颇有气概、敢于决断的堂堂须眉!
  我认为,如果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刻意地要把“别里科夫”装进某种“套子”里,咱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者就从人性的角度来体会,就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删节本中的这个“别里科夫”人物形象,不论是在课文中还是在现实中,都不是一个让人厌恶的一无是处的人。虽然在“别里科夫”身上确实存在着许多让大家所不喜欢的性格缺点,如胆小、多疑、孤僻、怕招是非、自我封闭、看不惯新事物、社交能力差、死爱面子等,但我看来,此人的本质并不坏,而且在“别里科夫”身上,其实还蕴藏着令今天的人们也要敬佩的不少优良品质呢!空口无凭,咱下面就依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用事实来说话。
  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文中这样写道:“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别里科夫”在这个中学任教了“足足十五年”,而在这“十五年”中,因病早退,“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文字描述虽然简洁。却在我眼前勾勒出了一位“十五年”中从不迟到早退、勤恳敬业的教师形象!
  生活态度严谨而有条理。小说开头这样写道:“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