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相似理论下的个性化阅读

作者:黄爱红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再多样的哈姆雷特也绝不会变成哈里·波特!这就牵涉到相似理论,从相似理论出发,一切事物都是以相似性为中介的。相似理论认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称之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的认识常常要依赖它的存在,人们头脑中贮存的相似块不是静止的,它与新输入的信息联系相互作用,并组成新的相似块。
  相似理论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相结合,架起了文本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桥梁,使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更贴近,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将头脑中的相似块与阅读文本之间交融、结合并产生新的相似块。在个性化的阅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升华,保障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我解读与自我建构,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在相似间激起主动融入文本的欲望
  
  主动性是保障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从主动性出发,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有了内在需求,个性化阅读才能是一种享受。从相似理论出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对文本总是以先在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只有发现知识间的相似性,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文本以一种陌生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必然要引起学生“先在的相似块”与“陌生”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在矛盾与碰撞之间,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唤醒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意识。把自己大胆地融入文本之中。
  例《游园不值》教学中,教师故意长叹一声:“哎。真扫兴,兴致勃勃而来,现在可要失望而归了!”随后用无精打采的语气读出“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可不答应了:“不对,作者虽然没游到园,但还是高兴的!”一生说:“不管怎样,诗人虽然没看到满园春色。但还是看到了一枝红杏,这比什么都没看到要好!”一生说:“诗人没有看到满圊春色,但他从这一枝红杏上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园中的美景。”师微微一笑:“如果你是诗人,你仿佛看见了园中哪些美景呢?”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抢着“描述”起满园春色的美景。有的学生认为诗人可能还会兴致勃勃地吟诵很多关于春天的诗歌,于是一句句优美的诗句也飞出了他们嘴边!学生所说的、所想的、所思都是从内心的真情实感出发,积极主动地与头脑中已有的相似场景进行联系。
  教师作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引领者,引领学生与文本的撞击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与学生相似的心理场景。不断地给学生注入新的阅读激情与活力,关注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情绪生活,让学生主动地阅读。
  
  二、在相似闻享受独立阅读的快乐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或显在的阅读独立性,每位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都能表现出独立学习的欲望。教师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相似理论下的独立阅读,就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找到与自己“相似块”之阅的联系之处,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把异(文本)同化为个体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成为文体认知结构一部分的动态生成的过程。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相似块也就随之丰富起来。
  例《三亚落日》,师问:同学们,现在你们是三亚风景区的一名出色的导游,我们初次来到贵地旅游,你们能帮我们介绍,并做我们的向导吗?联系你们在电视、书报中所了解的,做导游时应该注意哪几点?学生总结出:1、首先要深入地了解课文的重要内容,以获取第一手资料。2、在介绍时,也不能全照着书上的内容,还要适当地添上自己的想象、感受或传说等。3、要引导游客按一定的顺序参观,不能让人感觉到你介绍的时候杂乱无章。4、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变化。在介绍时要注意礼貌用语,态度要大方,语态要轻柔,能吸引住游客。师:老师相信你们都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游!那就请大家准备吧。
  当学生在为导游做准备时,他们的显意识或潜意识里都是按照相似性进行激活、联想、匹配、重组、新建的。教师在用相似理论来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做到:1、感悟文本,展开联想与想象,将书面符号转化为言语信息,化为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进行自读自悟。2、感悟语言的意境,语文实践,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并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3、揣摩文本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读作者、读自己。
  
  三、在相似间体会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位教师在上《半截蜡烛》时这样教学: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生: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魄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独特性,与文本的对话结果必然是不相同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已有的相似块的不同,再加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元的,学生对“灯”、“亮”、“瞧”、“先生”的独特感悟不是凭空而来,都是与学生已有的相似块进行重组后的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的感悟、阅读思维上的活跃。教师要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相似经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独特反应。
  
  四、在相似间尽情地自我体验。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认知、理性范畴,拓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去感悟。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体验是否能成功,必须要与大脑内早已贮存的相似块是否相匹配,学生一旦将阅读的信息与原有的信息迅速的组合成新的相似块,激活并进行重组,形成新的体验。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设计了以下一个环节:
  师:谁愿意来做爸爸,我做汤姆。师生表演。
  师:爸爸,好大的一条鲈鱼!
  生:(迟疑片刻,马上反应过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凭什么放掉!这可是我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