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浅谈

作者:周永友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认读文字形式开始进入到思想内容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增强了,知识储存变得丰富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起始和基础。理解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和认识。对于一篇文章的了解,首先是通过它的语言文字在大脑中经过思考,确认其含义。达到一种正确的认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字、词、句、段的含义。必须经过理解的过程。而要保证理解的质量就必须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善于从语言环境中捕捉内容的深刻含义,注意抓住作者的思路,学会应用已有知识加以推敲,弄通弄懂。注意观察社会,积累感性材料,经过理解性思考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练、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概括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思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力求对整篇材料准确把握,以保证思路对头,概括的方向明确。其次要透过材料领略高一层次的涵意。这里所说的“高一层次的涵意”是指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在文字材料所蕴含着的要旨、核心、实质、本意、特点、作用等,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悟到这些深层的涵意。并且能简练地表达出来,这是“读懂”的标志。再次要找准确被概括的材料。有的题目明确标示了对什么概括、概括什么,而有的题目却不明确标示,我们要通过审题弄清楚要求概括什么以及从哪里概括,这样就能够概括准确。最后要选择恰当的概括性语言。
  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考”,它是理解和巩固、运用知识的必要的、重要的心理因素。《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容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古今中外的学者无不提倡“学以思为贵”。科学家爱因斯坦就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见,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阅读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分析、理解离不开思考。离开思考的认识,只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这种认识无法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同样,阅读一篇文章,只有深入地思考,才能了解文章作者的用意、思路脉络、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这样,才算是完全把握了文章的精髓。因此,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需要抓住文章的思路,而思路的理清又需要靠思考才能得到解决。这说明,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放在课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去对待,使学生的思维意向与老师的教学意向相一致,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创造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升华。阅读是视线扫描,是对阅读的表象说明;阅读是汲取信息,是对阅读的真正理解;阅读是感受生活,是对阅读的实质揭示。在广泛的阅读中,它使我们产生新的感情、新的体验。《雨中登泰山》是我喜爱的游记散文,作者苦苦地等待,发现桥边瀑布的惊喜,将生命溶人自然的怡然,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忆及曾经亲身经历的“仙姑岭”极为相似的情景。想起那高人云霄的黛黑的岩石上碧绿的开着红艳的花的小乔木,无不产生由衷的激动和感叹,对《雨中登泰山》我顿悟:无色小乔木何尝有胜于盘绕的多姿多态的松树呢?其精神内涵绝没有因其微小而有半点逊色,新的情感和理念油然而生。
  大家都知道,写文章的作者是人,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有着与我们相同的情感、相近的伦理观念或是相距甚远的意识形态,“读”便是体验作者的生活,体验作者从现实社会中抽象出的生活,也是在联系并感受着我们自己的生活,阅读要出新意,从文章中发掘出别人视而不见的宝藏,阅读使我有所感悟。激发创作的灵感,使我产生付诸笔端的冲动,而这些灵感和冲动同样来自于创造能力,来自于你的体验和情感。因此,在“大容量”的阅读中,学生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长期的知识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根基,从而使阅读真正达到升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