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多角度解读课文例谈

作者:王俊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看问题角度不同。结果自然大相径庭。对课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部作品(课文)时,由于所处的时代、民族、阶级不同,以及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和阅读心境的差异,会对课文的主旨把握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提倡创新的新形势下,在个性化、多元化的今天,多角度解读课文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
  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是《孙权劝学》,主要内容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该课文节选自《资治通鉴》,虽然只有129字,但意味深长,耐人咀嚼。在学习这课时,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谈了读后感:(1)有的从吕蒙的角度:开卷有益;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想别人敬佩自己,必须练好内功……(2)有的从孙权的角度来谈:忠言何必逆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3)有的从鲁肃的角度来谈:对别人的进步要给予热情的赞美……交流讨论的场面非常热烈,让同学们频频点前头,都认为收获非常大。
  不过,有的同学反映:角度太多,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确实,提倡多角度解读课文,并不意味着主旨的随意性,主旨一般只有一个,应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课文的主旨,让学生明确。如七年级下册30课《狼》,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在解读课文时。学生主要有两种观点:(1)、本文说明狼(或像狼一样的敌人)无论多么狡诈,也难逃失败的下场。(2)、本文说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到底哪一个是主旨呢?是第一种。首先文中第二段是作者的议论,明确点明了主旨。其次,狼是主要人物,屠户是次要人物。原因有二:1、文章的题目是《狼》。 2、本文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以狼为主角,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愚蠢。再如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它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人认为是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我认为主旨是后者,因为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也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不能把前后两部分割裂开来,断章取义,破坏作品的和谐统一,破坏它的诗意。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对课文的解读是多多益善。理由是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互助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让学生“建构”,学生是主人,学生是上帝,要“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前年,肥东县城某知名中学有一位老师给全县老师上了一节观摩课——《风筝》,这是鲁迅的作品。文章内涵丰富: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还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待”却无怨恨的感慨……在解读课文时,同学们各抒己见,令听课老师很是欣慰。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本文还表达了作者对小兄弟的喜爱与赞美。”老师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小兄弟很宽容。他完全忘记了当年作者对他的‘虐杀’。”老师对他的回答大加赞赏。实际上小兄弟的“忘记”不是“宽容”,而是“麻木”,令人心寒的“彻底”的“麻木”,这正是鲁迅最感心痛的地方。
  对课文的解读不能呆板教条,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但“过犹不及”,不能脱离课文具体内容,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要沾边就行,更不能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