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在作文教学中转变后进生

作者:吴海燕




  在中学生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做起数理化,反应快捷。轻车熟路,浑身是劲;写起作文来,反应迟钝,抓耳挠腮,头脑耷拉。数理成绩遥遥领先,作文水平却让人望而却步。究其原因,这类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当的“自我意象”可说是一大祸根。
  所谓“自我意象”,是本世纪重要的心理学发现,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在心理上看成“我是怎样一种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象”一旦形成,人们对它就深信不疑,并且下意识地根据它去行动。即他们的一切行为、感情、举止乃至才能,都与这一“自我意象”始终一致。简言之,他把自己想象成怎样一种人,就去怎样行动。比如,一个怕写作文的学生,每当老师布置写作文时,他的心理就会暗示自己:“我是写不好作文的。”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的心情紧张,胆怯,自然不可能去考虑如何写好老师布置的作文。这种心理的作用就决定了他无法写出高水平的作文来。这类学生,事先就在心理上把自己看成一个“我是写不好作文的学生”,这也就是他的“自我意象”。当然,这是一种不适的“自我意象”。
  这种不适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会对作文的写作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首先,不适的“自我意象”会鬼使神差般地抑制大脑的积极思维,使人思路变得狭窄乃至闭塞;其次,由于不适的“自我意象”的心理作用。写出的作文的实际水平偏低,又反过来影响了“自我意象”,使其进一步变化,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要提高作文水平,转变作文后进生,就必须改善后进生的这种不适的“自我意象”。只有改变这种不适的“自我意象”,占据心理的优势,作文后进生才能从容不迫地进行作文的写作训练,我们也才能真正有效达到最终转变作文后进生的目的。在探明后进生不适“自我意象”成因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后进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在长期的实践中,笔者以为如下几法是切实可行的:
  首先,抓典型,树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及时去发现每次作文中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抓住时机,树立典型。及时向其他后进生介绍典型的进步实例,为他们提供可供借鉴与学习的榜样。在他们的脑子中牢牢地印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等激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名言。
  其次,巧说服,添信心。教师要做过细的工作。要巧于说服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并不笨。并不缺乏作文写作的基本能力,说服他们不要把自己作文的一、二次失败同自己就“等同”起来。要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这次没有成功,不等于他就是个失败者。下次作文写作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再次,变方法,给机会。改变作文教学中的传统的“一班一题,一题一体(文体)。一题一个标准”的作文法。给后进生们更多的写作自主权。使他们有事可写,有理可述,有情可抒。同时,对后进生适当地降低要求,使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一种成就感,以利于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培养他们作文写作的兴趣。
  最后,多联系,共努力。教师还要尽可能多的与后进生家长联系,以便让他们配合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后进生不适的“自我意象”的行动。因为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孩子的一、二次不得体的不良评价,也会促使后进生形成不适的“自我意象”。
  改变后进生的“自我意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改变一个后进生的“自我意象”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种改变是触及心灵的,而不只是触及体肤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耐心和毅力。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不断地汲取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激励法、鼓舞法等,切忌看不起后进生或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只有在与后进生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自身的长处,才能达到最好、最快的改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