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文言文教学与人文观

作者:殷 君




  “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我国古代传统教育是以礼乐诗书、经史典籍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我们摈弃其糟粕,借鉴其要培养出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有文化有教养的人等内容。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更因其所包含的深厚的人类文化思想。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下面主要谈谈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固然不错,因为这是基础,也是极为重要的目标,不识字则不能知词,不知词则无以明句,不明句则文不解道不悟,但只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目标的单一,也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再加上文言文考试的形式程式化,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文背诵,仅此而已。这些都使文言文教学走入一个误区。如果我们能好好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应该看到。讲读不应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单一方法,我们要把学生从记忆中解放出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估计过低,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乃是母语教学,“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学生在阅读上不会与理解现代文方面产生很大差距。从文言文教材分析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包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的文言文,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留下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做人的精神,做学问的方法等。这些,更值得我们渗透进文言文教学中。那么,怎样渗透呢?
  
  一、在讨论中渗透
  
  例:教学《论语》十则一文时,在学生基本明白这十段话是谈处世哲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要求结合自身与人交往、学习情况,谈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讨论中会明白,本文虽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但其中的“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吾日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内容,仍是今天的学生应懂得的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们将引导学生更好地与人相处。构建和谐氛围,更好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在比较中渗透
  
  如今的学生,受生活环境影响,心理承受力脆弱。常见报上登载有某某同学因受教师批评或因成绩下降而逃学或自杀,连一点小挫折也经受不起。针对这一点,在教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时,我对两文所体现的思想作了一番比较。同是遭到朝廷的贬职,范仲淹面对人生的挫折,选择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想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欧阳修则选择了寄情山水以排造抑郁之情。可以说,面对挫折,前者选择了积极对待,后者选择了消极面对,由此可见范仲淹的胸襟何等旷达,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人生中挫折难免,我们应以旷达的胸襟积极面对,这样才会获得更广阔的天地。
  
  三、在体验中渗透
  
  教学《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我先讲清苏东坡是在人生最失意时,在象征团圆的中秋佳节时,在思弟心切、寂寞难奈的情形下写下这首词的。然后。让学生结合词的内容去体验苏东坡当时的那段心灵历程,和苏东坡共同探求人生的哲理,在体验中领会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在人最不得意之时,是远离世俗逃避一切呢还是积极面对呢?我去问天。问月,在辗转难眠之间我突然明白“人有悲欢离台,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自有那许多的无奈,何必看得那么重呢,还是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得到一点慰藉吧!学生会在体验中丰富人生阅历,获得人生启迪,积极面对人生的。
  另外,很多的文言文所展示的古代丰富的人文景观,同样值得我们融入文言文教学中。
  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美的灵感,得到美的启迪。教师教书育人。就是要让学生从读书学习中受益。让读书一点点地改变他们,从观念到气韵,从理想到所为,在素质教育唱大戏的今天,语文教师应通过文言文教学,通过文言文丰富的人文景观,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体验、积累他人的人生阅历。在积累中,认识人生。在认识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