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断句之讹举隅
作者:谭小平
1、《礼记·曾子问》:“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近。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汉郑玄注:“言是‘岂,于礼不可!’不许也。”即周公回答召公的话是“岂 不可!”应分成两句话,“岂……”就是“岂有此理”的省略,“不可”是不行之辞。但是召公却听成了一句,断为“岂不可”,于是变成了允许的意思。
2、《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末句断句不妥。“不虞”是主动词,这个动词的宾语不是“君之涉吾地也,”而是“何故”。该句不是疑问句,而是质诘句,并表达了严厉的责问口气,联系上文“楚齐距离极远”,就连马牛风逸的小事都连及不上。我君绝对料想不出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这是表外交辞令的强硬指责态度,不是婉和的问话。因为未考虑语言的感情色彩而误断。
3、《左传·成公二年》:“伤而匿之。”断句欠妥。从上文“丑公寝于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前三句是受伤的过程,“伤”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故以“伤”断句。“匿之”是受伤后的新情况,应另作一句。
4、《孟子·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教我的老师却断读成:“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王日叟”不是人名,“叟(老人家)”是对孟子的敬称。
5、《诗经·高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降”本不应分割,它是“春分”季节的别名,《毛传》:“春分玄鸟降,汤之祖先有娥氏女简狄配高卒化帝,帝率与之祈于郊禖而生契。故本其为天所命,以玄鸟至焉。”帝与简狄在春分那天到南郊举行“郊禖”典礼(祭天求子的祭祀),因而怀孕得子:商的始祖“契”。则“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八个字,按其意应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三个句子,但乐人歌颂时,必须是四个字句,以便歌咏。
6、《韩非子》:“哀公问孔子曰:‘吾闻有一足,信乎?’(孔子)曰:‘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一声。尧曰:‘夔一而足。’使为乐正,故君子日‘夔有一,足矣’。非一足矣。”“夔有一足”的语法结构,应理解为“夔有一,足”。即孔子引唐尧的话“夔一而足矣”作证明。“夔有一”是主谓短语作主语,“足”是谓语,有了“而字”,语法结构就确定了。此句意为:“有一个夔作乐正,就足够了。”“足”是“满足”的“足”,不是“脚”。要正确理解句意,得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
7、《登泰山记》:“半山居雾若带然”,不少人读作“半山居,雾若带然”,将“居”理解为“居住”,动词,成了“半山居”[主语),“雾若带然”(主谓短语)。“半山居”怎么是“雾若带然”?费解。拟应断读为“半山居雾,若带然”,“居”是形容词,“居雾”,“停着的雾”。该句意为: “山腰凝带的浓雾像长带子一样。”
8、《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佩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不少人读成“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佩以邀游,包,明月而长终。”前两句是动宾短语作谓语,省略了主语“吾”,后两句是主谓短语(“挟飞仙(怎么样?)”以“邀游”)。
9、《五蠹》:“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治”在这里不是一个词,不能连续,应断读为:“……政,治……”。原本可用逗号隔开,以免歧义。本句意思是:“今天,妄图用先王的办法以治理当代百姓。”
10、《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句中“地方”是两个词,不能连读成“今齐地方,千里”。“地”,地方;“方”方圆或见方。拟应读作“今齐地/方千里”。
11、《晏子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实味不同。”句中“其实”不是一个词。不能连读,“其”代词(橘和梓),“实”名词(果实),拟应读作“其,实味不同”。
阅读文言句子,中间往往需要停顿,舒缓语气,以判明句意,倘若一气直下或停顿不当,就会曲解文意,铸成文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