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老子智慧与当代大学生心理调适
作者:彭书雄
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与“有无相生”的智慧对大学生“理想真空、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问题的矫
正。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在他们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上,故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从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做起。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流行着一个频率极高的词语,那就是“郁闷”。产生“郁闷”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某些愿望得不到满足、学习成绩不理想、失恋、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入党、当学生干部、各种“考级”、师生同学关系不好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郁闷”情绪的根源。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郁闷”,究其根本,却反映了今日中国大学的精神品位,也反映了今日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贫血。大学生本应该是富有理想,充满朝气并有着极强探求知识欲望的一个群体,“五四”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富有理想与朝气,每当国家或民族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时代的前头,并担当起应有的职责。可今日的学子,他们的理想基本都是个人的小事,在大事大非面前,与大多普通民众一样,要么狭隘,要么冷漠,社会上一切不健康和消极的东西,在大学校园和大学生身上都有反映,有的甚至比社会上的同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人生理想完全架空。而大学生理想虚化的结果,则导致的是精神贫血和价值观念的悬浮。
大学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导向也是造成大学生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的关键原因之一。所谓“一手软”是指当今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软弱。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因为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故被学校和学生认为是“无用之课”。所谓“一手硬”是指大学里所开设的一些技术性课程,因为学了马上可以发挥作用,故被学校和学生认为是“有用之课”。再加上在当今“技术主义”、“实用主义”的导向下,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高雅理想形成和健康心理素质发展的人文素质类课程(文学、哲学、史学)不是在课程设置中见不到它们的身影,就是处于边缘化课程的位置,其结果是在大学生最需要人文精神滋养和人文导向的年龄,却得不到应有的熏陶和正确的导航,从而使大学生理想空虚和价值悬浮不可避免。而大学生理想导航目标的缺失,各种心理困惑和非理性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就见怪不怪了。所以重新认识理想之于人生,“无用之课”之于“有用之课”的意义,对于克服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一问题上,老子的《道德经》早就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的智慧。《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指出:“三十幅、共一觳,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一篇简短的文章中,老子通过三个例子很好地说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车的作用在于运货载人,器皿的作用在于盛物,房室的作用在于居住。这是车、器、室给人的便利,故“有之以为利”。然而如果车轮没有中空的地方作转轴就无法行驶,器皿没有空虚的地方,就无法盛物,房屋没有中空的地方就无法居住,故“无之以为用”。而无形、虚空能产生很大作用是一般人不易察觉和理解的,本章老子主要是特别彰显“无”(空或虚的东西)的作用,但老子并不忽视和排斥“有”(有形实用的东西)的作用,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又提出了“有无相生”思想,阐述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老子的这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有无相生”的思想智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崇高理想与人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文素质类课程(文、史、哲)与技术实用课程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涤除玄览”、“少私寡欲”、“五色令人目盲”智慧对大学生名利物欲困惑的心理调适。
当今社会是一个名利与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的名利欲与物欲空前地洞开,致使生存在现代物质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存在着追逐物质财富和各种名誉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也传染到了涉世不深、心理不太成熟的大学生身上。面对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与社会现实,相当多的青年大学生困惑了,并痛苦的挣扎着。一部分人在校期间抛开学业,忘记了家长和师长的告诫,纵身投入到物欲的满足之中,不能立体地看清人的快乐生活不仅仅是建立在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精神生活的基础上。单纯的物质生存只是一种动物式的低级生存状态,只有高格调的精神生存才能获得持续永久的愉悦、快乐与满足。于是把美好的大学时光消耗在经商、挣钱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物欲消费之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在现代物质社会里,养成了一种坐享其成的浮躁和轻率心态,他们渴望一举成功、一蹴而就,这种焦灼心态根本不顾及人类长期形成的付出与索取的基本原则,成为其身心失调的重要原因。殊不知,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公理。如何对待名利与物欲的问题是建立大学生健康心态、养成理性行为、超脱现实痛苦与烦恼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这一方面,老子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生存智慧。
关于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关系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本章中,老子所提到的“五色”、“五音”、“五味”、“田猎”、“难得之货”等物,都是当时人们所追求的吃、喝、玩、乐之物,对这些东西的无限追求,带来的结果是人们更加远离幸福,更加焦虑不安,更加不满和烦恼。所以老子警示我们要“为腹不为目”。本文的“腹”与“目”,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人的生理器官,而是在更深层次上的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或两种不同需求去理解。“目”是表示更多复杂的外在需求,大多是名利物欲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其解读为物质生存。而“腹”则表示人的内在需要,是简单的需求。相对于“目”与“腹”来讲,“目”的需求是复杂难以满足的,而“腹”的满足是简单容易的。人们如果对“目”过度需求,则可能会使人丧失本真。实际上过度复杂的人为需求并不是获得幸福与快乐的充分必要条件,许多人为的需求如果没有的话,也许人们会生存得更幸福快乐一些。老子的“为腹不为目”思想就是要求人们不要围背“自然”法则,要在本真的生存中得到幸福与快乐,而不是把幸福快乐建立在对外在名利的占有;真正的幸福快乐来源于人的精神情趣和境界;感官的刺激、财富的占有、虚荣的满足,也许可以给人带来短暂的欢娱,但这些短暂的愉悦很快便成为人们新的不满和烦恼的原因,故只有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才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得从容和谐,悠然自适。
当代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使命应该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为走向社会承担责任打下扎实的基础。然而置身于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名誉、金钱、地位以及五彩缤纷世界的诱惑,部分学生的兴趣点并不在学习上,而是在追赶时尚的物质消费与虚拟网络的世界里,他们把大部分宝贵时间、金钱和青春花在了时装、追星、网络、谈情说爱和吃喝玩乐的上面,以这样极其有限和宝贵的四年大学时光去追赶花样翻新、永无止境的时尚消费和虚幻的网络世界,其结果是筋疲力尽,既荒废了学业,又浪费了金钱和青春,实在是拿人生作赌注。如何摆脱这种状况,老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忠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46章)、“少私寡欲(《老子》第19章)”、“知足常乐”。老子认为,声色犬马,饮食男女,本是人的生理需要,但如果过分追求,非但无益于人生,相反会弄得行伤德坏,身败名裂。在老子看来,社会的纷争,心理的困惑,大都来源于欲望的放纵和不知足。故我们必须“涤除玄览”(涤除尘垢,深观远照)、“致极虚”(不断减损心中盛满的过分欲望),使身心回归正常状态。只有“知足”、“知止”、才能“不辱”、“不殆”。这是老子为生活制定的金科玉律,对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和生活,实在是最高的智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