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议论文标题的诗意拟制策略

作者:宋锦林




  曾文广先生有一篇散文,题为“有一些夜晚仅仅属于自己”。此文说理机智、深刻,颇有看点。开首两段,作者简略议及人生需要分享,其后,文章用四个段落详细阐述人生还需要独享。值得一提的是,题目为该文生发了葱郁生机。其一,“夜晚”一词,构具了特定的意象,引发读者翔飞诸多联想:或自我对话,或独立思考,或张扬个性……但凡关乎独立精神生活的时空,都可契合“夜晚”的神韵。其二,“一些”“仅仅”二词,构成了特殊的限制,迫使读者聚敛理性思考:或自剖内心,或反省处世,或修炼人品……只有涉及灵魂的自我拷问,才能顺应题目的规范。显然,这一文题灵动、隽永、意趣盎然。由此观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诗意了的议论文题,它常常具备以下特性,“形象性”:包孕了丰富的意象。“思想性”:藏蕴了深刻的见解。“开放性”:引领了深广的联想。那么,如何才能给材料(话题)议论文拟制诗意的标题呢?
  首先——学会采点
  整体阅读所给的话题或材料,从中觅得所要议论内容的本质(简称“采点”),拟题之举便拥有了“立足之地”。一般而言,所“采”之“点”,常常是下列三点之“独唱”或“合唱”:第一,鲜活“是什么”,让对象诗意化;第二,生动“为什么”,让理由诗意化;第三,形象“怎么办”,让办法诗意化。例如,2005年全国卷(冀、豫、晋、皖)作文是话题类的。其话题是:有一天,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造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如果要写一篇议论文,在“采点”时便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在“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寻绎“是什么”。例如,有一位考生写就了一篇题为“悟在悲剧人物中”的作文。此文主体部分着力表现李白、杜甫以及李清照等三个人物。作者认为,三个人物命运极具悲剧色彩,而同时他们又是历史文化长廊里的巍巍名人。作者较好地诠释了在他们的命运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契合与冲突,在看似悲情深重的命运漩涡里激泛出了生命的浪花和尊严。应该说,诗意的文题与意境的行文丝丝入扣,在“是什么”的境界里,读者随之经历了一次既生动形象又丰富隽永的辩证思索之旅,获益颇丰。第二,在“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析解“为什么”。例如,有一位考生写成了作文《巅峰上的蜗牛》,文题颇有意境,行文议论风生。蜗牛能够与雄鹰一般登临巅峰,多少带给人们震惊。其由何自?作者列举并解释了瓦罗蒂、刘翔等人的成功及其缘由,并辅之以罗兰、冰心的深透解说,在“为什么”这一视角,此篇给读者消解了悬念,增多了睿智。第三,在“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求索“怎么办”。例如,《解开你的“紧箍咒”》。在述说了两个“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之中”的典型事例后,作者相机提出解开“紧箍咒”的“口诀”:一是积累知识,二是发散思维。如此的拟题和设论,自然容易在道理上信服读者,在美感上诗意读者。
  其次——选准策略
  “采点”以后,如何进行诗意拟制标题,还必须选准“拟题策略”。因为,它关乎题目的“粉墨登台”。一般而言,我们可采用三种策略:
  一是“撷取”策略。抑或话题,抑或材料,其间,一个(些)字词甚至句子,形象而且隽永,它们指向了或是“是什么”,或是“为什么”,或是“怎么办”层面的本质,撷取或稍事整合这些字词、句子,便可拟成议论文题。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系话题类作文。所给的话题是: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一话料以“山”和“水”为对象,有层次地从其性格、给人的影响以及性格的辩证侧面等三个角度具体了“山”“水”的本质。显然,这里的“山”“水”已经积淀成特定的文化意蕴。如果撷取话料中最为关键的形象——“山”“水”,以“阅读山水”为题,就“是什么”层面展开议论,写成的文字便容易富有理趣和文采。再如,某地的一次作文考试,是材料作文的体式。其材料是:据说,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曾向著名书法家李苦禅请教,“什么字最难写?”李老答:“一字最难写。”郭兰英听后,会意地笑了。阅读此则材料,如果要写一篇议论性质的文字,“一”便是可感的同时又是哲理的议论对象;以“堂堂正正写个‘一’”为题,就有可能裹挟出关乎“一”的“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的诗意议论。
  二是“提炼”策略。与“撷取法”相比,“提炼法”的难度明显增高。首先,它必须面对话料或材料作出整体的而且是本质的思考,从而整合、概括出所要议论的“点”。其次,用自己的语言拟制的文题欲具有诗意,形象性和深刻性又是必备的思考。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的作文试题,是话题类的,其话料如下: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盗窃。”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话料取自《韩非子》。的确,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由此体悟,不难得出结论: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关系非常密切。有一位考生的文题是“为‘情’所困”,这一提炼,关缘话题,已经直抵所给话料的本质,在“为什么”上作出理性思考。而且,“情”又被鲜活了理解和觉悟:文章尖锐地指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为“情”所困而导致黑白不分、是非不明的严峻事实,最后提出如能斩断“情网”,拨开情感的迷雾,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世界将因此而美好。此文在构思、选材以及语言等方面生动形象,意趣盎然。
  三是“转达”策略。与前文的两点做法相比,“转达”更富诗意和创意。先看一则话料。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面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话料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简单地告诉读者一个事实:有钱人不被他人接受。二是,设置其与哲学家进行对话这一情境,形象而且深刻地揭示形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有一位考生的作文,题为“走近你我他的世界……”该文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反复等众多修辞,议理生动形象。标题中的“你我他”,巧妙地将“看到自己,看清自我”,“走出自我,看到别人”,“看到自我,看清自己;看到别人,理解别人”等“怎么办”层次的议论牵掣于手,议论如风行水上。显然,这一标题,在话题以外,另设情境,我们不妨叫它为“转达”。此类文题的功用更为突出,它延展了形象的空间,引领读者更为深广地联想。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对策系列,修辞以及炼字,这些具体细微的努力,自然容易使诗意的议论文题成为现实。
  
  宋锦林,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