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作者:申承燕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在当代语文教学中体现为:“在保留中华民族以民为本、仁爱诚信、平衡和谐、修身养性、谦让礼仪等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在注入人格独立、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博爱宽容、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现代观念和意识。”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应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着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二、写作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必要性
重视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思想之一,是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强调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指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历史的事实和世界的现状告诉我们,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注定是悲哀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品此中精神,明确告诉教育工作者,写作教学的关键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唤起对学生的尊重,崇尚民主和创造,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其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注重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实现双赢。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因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其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语文
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务,也是时代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三、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1、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写作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要引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去,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各种人,善于发掘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这些观察必将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相信学生在写出一篇篇美文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个美的自我,美的心灵。
2、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偏离了写作的本质,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培养作文应试能力。写作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源自生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而成了一种缺乏冲动,没有需要,而又必须得完成的沉重的负担。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之下,写作过程也已经偏离了生活的本原,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脱离生活的现象。不论是命题指导,还是批改、讲评,教师的着力点往往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和布局谋篇,忽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不注意通过作文把学生引向生活,培养他们观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不注意通过作文去分析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地进行启发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结果不仅造成了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思路狭隘、表达贫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这种写作教学、训练产生的恶果是:(1)抹杀了学生天真活泼的灵性,丰富多彩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2)虚假文风泛滥。学生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作时言不由衷,生编硬造,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大话、假话连篇。作文与做人是密切相联的,当我们某些老师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时,却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灵的锈迹斑斑,学生精神家园的荒芜萧索,学生的人格人性的人为折损。作文的虚伪极易滑向做人的虚伪,说假话,久而久之,会“习惯成自然,变成“以假乱真”,甚至“以假为真”。
3、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人文教育。
目前,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已经形成了一套评价模式: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千篇一律、冷冰冰、机械化的评语,不仅激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甚至还造成了师生情感上、心灵上的隔膜。中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这些都有可能反映到文章中来。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充满爱心,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比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厌学情绪,老师的评语是这样:“恒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捷径。若达·芬奇学画蛋时失去恒心,怎能留下《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呢?”老师充满爱的评语如春风开启着学生善感的心扉,如细雨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学生在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对生活、人生也能多一份理解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一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说:“科学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一扇门,则取决于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写作教学必须从应试的舞台中切实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局面,引导学生去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
注重人文关怀,注重以生为本。让我们与时俱进,以爱心造就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以成功呼唤成功,谱写一首首生命之歌,使作文教学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申承燕,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