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困难何其多

作者:韩静静




  新课改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标规定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及实施建议,一些出版社也相继出版了各种选修课的教材,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尝试着开设了语文选修课。但选修课教学的困难重重,当下许多语文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存在困惑,一筹莫展、疲于应付是大多数老师的反应。就目前选修课的理论与实践而言,确实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一、选修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1、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的一些概念的阐述含糊不清
  新课标对于语文水平和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规定,即“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显然这里的“希望进一步学习”与“希望进一步深造”是有区别的,而事实上学生或教师又怎样来把握这种区别呢?进一步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啊?如果说后者是“根据某些院校、专业招考和某些单位招聘的要求”,但因为这里对此没有更多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是修满7个模块的,根本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不同选修科目也有所不同的情况。既然实际操作都一样,那这里的不同规定则毫无实际意义。
  2、选修课科目设置过多
  新课标共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就造成了语文选修课科目设置过多,教材开发品种过多,课时过多。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高一每周五课时,高二、高三每周四课时,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那么高中语文共有468课时,除去平时的复习考试和高考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左右。而要达到高考要求则必须完成7个模块,每个模块规定36学时,那么肯定会超支很多时间,这超支的时间又从那里来呢?实际上,早在1922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学制改革时,就设置了很多选修课,但因选修课科目过多,造成难开、难教、难学的局面,最终改革失败。历史的教训提醒我们,选修课程科目贪多求全并非好事,“少而精”才更适合实际情况。
  
  二、选修课在实践中很难实施
  
  1、很多学校开设选修课的决心不足、积极性不高
  首先,很多课改实验区的选修课考试方案还没确定,这让很多的学校没有方向感,因而犹豫不决,缺少把选修课开好的决心。
  其次,从2007年四个课改区的高考方案看,并不是每个选修课系列都考察,如山东就没有将“文化论著选读”列入考试范围。广东、宁夏则明确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二选一,这就意味着只要学好文学或实用类其中任一类的几个相关系列就完全可以应付高考的需要,因而很多学校只开二、三个系列,其余的则根本不涉及。
  2、教师消极应对选修课
  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课改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一方面,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开设选修课,应参与选修课教材的编写,这就在教学工作外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任务。另一方面,习惯了老教材、老教参的教师,面对这么多新增加的内容,不得不重新备课。新的内容的增加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他们不断地|看书、进修,以充实自己。任务的增加以及要求的提高使得很多教师感觉疲惫不堪,积极性不高,因而易对选修课持一种敷衍态度,缺乏把选修课上好的进取精神。
  3、学生没有选择权,选修课不选
  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做好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哪些选修课最适合自己,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自主权。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对于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完全不了解,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选修和必修并无区别,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选过课,开的选修课都是由学校事先规定好的。而学校之所以这样做也有它们的苦衷,有的领导说“让学生选肯定会乱套,如果学生共选了十几门不同的课,你让我们怎么上?再说班级被打乱,教师和教室数量也跟不上啊!”还有的学校是遵循上层教育部门的要求,因为高考要统一考,所以上面说怎么上,下面的学校就只好照办,不然会造成考的没上,上的不考的情况出现。更有很多条件较差地区的学校难以一下子领到全套教材,只能领到什么教材就上什么课。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现在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那么说什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只能是几句空话。
  4、选修课教材总体质量不高,教材利用率偏低
  目前选修课教材主要是由人教版、语文版、江苏版、山东版、广东版五家课程教材研发单位编写的。由于时间紧,缺少经验,这些教材缺点不少。如有“泛人文化”的倾向。过于重视课程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很多选修课受此影响上成了思想品德和精神陶冶课;有的选文较难,学生难理解,如根据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某个年代、某种辞格而设置和编写的专门选修课就偏难;教材中有些练习设计的过偏过难。如有的教材要学生学习易卜生的《娜拉》后讨论“全职太太”的问题,显然没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更有的题目要求“把罗密欧和朱丽叶与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情做一比较”,题目太宽泛、容量太大;教材利用率偏低。很多教师只选有助于高考的内容上,将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习和辅导课,而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具有实用性的知识却弃而不顾,有些与高考联系不紧密的课本仅仅用作学生的自读教材。
  5、选修课的评价依然难以脱离老模式
  正是选修课教学没有真正有效实施,其评价的意义自然也没有相应实现。虽然新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课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但在现行的以高考作为选拔人才重要模式的前提下,考试得高分才是硬道理,学生考不了高分,家长不满意,领导也会给压力,学生任何能力的提高也必须通过分数反映出来,因而选修课的评价必然还是落实于传统的考试,说什么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只是纸上谈兵。
  
  三、选修课的几点改进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是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估计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的特长个性的发展。”新课标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差异这个大方向是有道理的,我们需想办法改进我们目前的选修课程,从而使这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得以落实。
  1、减少选修课的种类
  考试得高分仍是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而现行的多数选修课却正是提倡超越功利的,这就形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因而,面对现实应减少选修课的种类,保存的科目也应是与高考关系密切的,如诗歌、散文。这样,既有利于应付高考又可兼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2、真正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
  学校可每学期只开几门选修课,让学生在这有限的范围类行使选择权。这样,既可防止选的科目过多,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选修课的积极性。
  3、整合教材编写队伍,多出优质精品教材
  当下出版的选修课教材大多质量不高,很多内容重复。可以考虑让各出版单位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联合编出一些精品教材,以改变现在选修课教材“多而差”的局面。
  4、评价模式稳中求变
  即使是选修课,考试仍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手段,但考试形势可以比较灵活,试卷构成和题型要区别老课程的考试模式,试卷要尽量体现选择性和探究性,让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有展现空间。
  选修课已经陆续在各地开始实施了,其实施的艰难在实践中日益凸现出来,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各位专家、教师从虚幻的构想中转过身来,扎扎实实的研究这些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推动选修课更好的发展。
  
  韩静静,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