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歌唱生命的痛苦”
作者:付军龙
生命和死亡:真理性揭示
西域诗人席勒的苦恼是"在该搞哲学时,诗人催促着我:在要写诗时,哲学的精神又使我忙的不亦乐乎",⑩想像力妨碍抽象思维,枯燥的悟性又妨碍形象思维。席勒的苦恼说穿了也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自然流露。实际上,理智和情感、诗和哲学并非水火难容,因为诗歌原本就是主客契合的情感哲学,它应该兼有具象性和抽象性的双重功能及高度。海子在气质上属于灵感型的抒情诗人,促动他诗歌生成的多是天性的灵光,早期抒情短章布满的有关青春和土地恋情的柔软的古典情结也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他的诗和哲理思考无缘。但仔细巡视过海子的诗歌世界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他诗的浪漫情感流脉背后还时时蛰伏着想像力对知性的追逐,有种理趣丰盈的品质。
海子的很多诗歌就是在先验状态和直觉状态下走进思想的家园的,充满近乎神秘的玄思意味,如探究人类生命和历史以及二者关联的长诗《河流》、《传说》、《但是水,水》就体现了这种倾向。河流流过乡村、城市,"人们如歌如泣/人们撒下泥土/人们凿井而饮……号子如涌/九歌如兽……马蹄踏踏,青草掩面/牧羊老人击栅栏而泣","编钟如砾/在黄河畔我们坐下/伐木丁丁,大漠明驼/想起了长安月亮/人们说/那浸湿了歌声",河流完全是直觉的象喻,它和号子、马蹄、编钟、伐木声以及人类的历史构成了什么关系?谁都难以做出确切的解说。但它象征着历史这点是无疑的。在黄河文化母体漫长的历史里,凝结了编钟等文化遗存,伐木丁丁似乎是在曲说人类一代代从劳作中走来,如今坐在黄河边所回顾的历史里浸湿了歌声。海子对生命的有限和无限也有辩证的认知,"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大风刮过山岗/上面是无边的天空",(《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白日后是黑夜,收成后是荒凉,无边的天空下流经着无边的岁月,人生的无尽路上劳作者被深深地束缚在土地上;尽管一无所有仍然一路歌唱,走向无尽而荒寂的人生,虽然他永远走不出亘古如常的天空和时间,这就是历史和人生的内涵与真相。悲怆的歌哭里,有一种痛彻骨髓的苍凉。
存在主义哲学观的浸淫和诗人性格、心灵结构的深层动因,使海子格外倾心死亡。受土地上大量事物的毁灭死亡象喻神启,他感到死亡就是存在的本质和经验,与之对应诗歌中也就无处不弥漫着死亡气息。"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远草原/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九月》),马儿头尾相衔来而又去,岁岁年年,而在永恒的岁月面前此刻打马过草原的我只是匆匆过客,对死亡景象凝眸的结果是更加内在深入地理解了生存和死亡的本质。获取人生永恒的虚幻、死亡的绝望认知后,海子曾经尝试将生命融入自然,企图用有限和永恒的时间性对抗达到有限的瞬间永恒,那苦涩恋爱经历所升华的诗篇《四姐妹》、《献诗--给S》等就是其努力的结晶。《四姐妹》把时间素凝结在麦子的瞬间状态;但代表自然和生命的"麦子"最终仍成了"明日的""灰烬",指向"绝望",这使诗人进一步悟出绝对永恒并不存在。于是乎海子"不计后果的生存情绪,常常表现为'睡'、'埋'、'沉'等动词意象",11在诗中大面积地铺展开来,如"而在九泉之下,黄色泉水之下/那个人睡得像南风睡得像南风中的银子"(《断头篇》),"两座村庄隔河而睡/海的村庄睡得更沉"(《两座村庄》),"背靠酒馆白墙的那个人/问起家乡的豆子地里埋葬的人"(《泪水》),"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那是我最后一次想起中午/那是我沉下海水的尸体"(《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我/如蜂巢/全身已下沉;我在太阳中不断沉沦不断沉溺/我在酒精中下沉"(《土地》)。诗人这种代表封存意志的"睡"、逃遁意向的"埋"、下沉冲动"沉",组构成了一个否决、断绝的形象,也是诗人最后结局的变相预演。或者说在海子诗里死亡已由恐怖变得安然,诗人对死亡已一改常人的回避为主动的迎迓,所以有了《土地:第十章》"疲倦"和"衰老"里平静的预言"大地 盲目的血/天才和语言背着血红的落日/走向家乡和墓地";甚至他在幻想中将自杀作为实现诗歌和生命一体的生命升华的理想手段,"我所能看见的少女/水中的少女/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如一束芦花的骨头/把他装在箱子里带回",(《死亡之诗》之二)它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死亡。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提前到来的死亡,叙述死亡表明对此在生存的未来性认识,我倒以为不完全尽然。但是海子的死亡叙述至少可以说是他内心英雄气质的一种不自觉流露。
海子诗歌之所以能够抵达真理性揭示的智慧福地,可以从它接近"存在的真理"的先验的状态和反逻辑的直觉方式里寻找到一些答案。同类相应,海子最崇拜凡高和荷尔德林,生命气质、心灵结构和他们酷似,而凡高和荷尔德林"主观上的深刻性是和精神病结合在一起的",12海子死后医生对他的死亡诊断也是精神分裂症所致。那么为什么患了精神疾病的人反倒容易"深刻"呢?这是因为雅斯贝斯所说的普通人由于经验世界和逻辑的遮蔽,难以接近原始的真理;而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一切"却成为真实的毫无遮蔽的东西",13他们完全可以凭借直觉走近未经伪装处理和人工判断的原始经验,这无疑强化了诗意的超越性、纯粹性和深刻度。
作为一个刚直的浪漫主义诗人,海子的爱情遭遇坎坷,是泪水和失败的孪生兄弟;目光紧盯的麦地"母亲"的现实境况贫瘠苦难,阻碍诗性却又无法诅咒,只能像爱着光明幸福一样爱它;"存在的真理"洞穿更指向着本质的绝望虚无,生命和永恒的无缘。这种种因子集合一处,无疑赋予了海子作品一种尖锐而刻骨的疼痛感和悲剧美,使其"生命的痛苦"展示令人心灵颤抖。这是诗人置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尘世氛围却执意地追寻浪漫理想和诗歌神话的必然结局,也是诗人受人景仰、最终走向死亡的深刻背景。
①张同道、戴定南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卷》,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②海子《伟大的诗歌》,《海子诗全编》901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③陈东东《丧失了歌唱和倾听;悼海子、骆一禾》, 《不死的海子》37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④崔卫平《海子神话》,《看不见的声音》80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⑤海子《诗学:一份提纲》, 《海子诗全编》897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⑥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海子诗全编》914
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⑦西川《怀念》,《海子诗全编》7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⑧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200页,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4月。
⑨王西彦《散文的魔力和我所遵奉的圭臬》,《文艺报》1981年9期。
⑩钱春绮《席勒诗选·译本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崔卫平《海子神话》,《看不见的声音》 80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13今道有信《存在主义美学》150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