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黑龙江国画的回顾与发展
作者:于志学
这次黑龙江美术发展研讨会的主题是“开创黑龙江美术新世纪的辉煌”,这个题目的提出和研讨,对进一步深入推进和发展黑龙江省的美术事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黑龙江省美术战线的一名老战士,我很愿意在这个理论研讨会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抛砖引玉,共同商讨黑龙江美术理论发展建设的一些问题。
在展开这个题目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黑龙江省美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下简单的回顾。
从大体上来说,黑龙江美术的基本态势由三个方面构成:
1、 各少数民族形成的多种民间美术形式
位于祖国边陲的黑龙江,是祖国版图中最北的地域,地处塞外高寒地带,又备受西伯利亚寒冷气候的影响,酷寒、偏僻、闭塞,解放前大片土地荒无人烟,被人称为“北大荒”。在这样的不毛之地,黑龙江的文化传统积淀十分薄弱,无论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这一点。现有的美术史上没有黑龙江的位置,从地下考古来说,虽然哈尔滨的阎家岗有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时代的人类遗址以及齐齐哈尔昂昂溪出土了新石器晚期时代的文化遗存,但并没有美术学的意义。而我们东北其它两个兄弟省还有红山文化和西团山文化以及魏晋十六国的墓葬和高句丽遗迹出土。这说明即使在文化积淀本不丰厚的东北地区,黑龙江的美术也相形见绌。迄今为止,美术史对黑龙江敬而远之。
虽然黑龙江美术没有进入正史,但从远古时期就在这块土地生存的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劳动创造了黑龙江独有的艺术史。黑龙江是多民族的省份,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美术形式,这种美术形式有着浓郁、莽荒的神秘气息和宗教色彩,伴随着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演唱歌谣等口头文学的传播而发展。
满族文学和艺术以自己独特的语汇释放着有别于汉文化的精神气息,满族文学家、词家纳兰性德,和当时汉人词家朱彝尊、陈维松并列为“三大词家”。
蒙古文学和艺术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中原,传有蒙古史名著《蒙古源流》以及口头文学、传记。
赫哲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还有“伊玛堪”等著名口头说唱文学,他们用鱼皮制成的服装,成为民族艺术的一大特色。
达斡尔族自清朝以后民间艺术活动十分丰富,妇女们热衷于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和手工艺品。
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还有自己民族形式的“牧歌”、“猎歌”和舞蹈。他们有刺绣、雕刻、绘画的造型艺术,并用桦树皮制成服装、器皿和禽兽状的儿童玩具,还在这些桦树皮器皿上绘上或雕成各种图案,反映出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黑龙江的少数民族虽然没有产生出带有形而上意味的美术形式和有强大影响的宗教信仰,留在中国美术史册上,但是他们依然在塞外半封闭状态的游牧、游猎和渔猎生活中留下了精神外化的艺术形式。
2、汉文化由南向北的传播
汉文化由南向北、由中原到边塞以及关外的汉族移民和文化流人带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形成了黑龙江美术的又一积淀。
文人创作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是渤海诗人杨泰师、王孝廉以及清朝“文化流人”吴兆骞等人的诗作。
到了清朝,塞外出现了一些清朝获罪充边的官员和文人,创造了“流人”文学。
20世纪的40年代以后,塞外出现了较有影响的画家王味根、郭维芬、李俊白、吴振东、高莽等,立志创建一种北方绘画风格。新中国成立以后,黑龙江的国画发展是借助于底蕴深厚的南方文化、中原文化的绘画风格来满足本地域社会的认同性和需求。50年代以后,新中国培养的首批美术院校的大学生落户北国及大批南方的知识分子北上,把南方文化、中原文化传播到北方,给黑龙江美术事业带来生气,这一时期典型的代表画家是王仙圃。60年代,东三省联合邀请江苏画院著名国画家傅抱石、吴林生等八人来东北写生,希望藉雄厚悠久的南方传统绘画为创建北方绘画找到新的生机。
3、外来文化
黑龙江的外来文化是与民族灾难、荣辱连在一起的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文化。自帝俄强行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松花江开航以来,东北成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大陆桥的重要枢纽,哈尔滨也成为接纳西方文化的窗口。西方文化、欧亚文化特别是俄罗斯文化蜂拥塞外,由古希腊、罗马、波斯、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19世纪的新艺术流派的欧式建筑到俄罗斯及西方绘画的流入,使当时的塞外艺术与富有“东方小巴黎” 的哈尔滨城市风格相互契合。列宾的弟子,著名画家阿·尼·克列缅捷夫就在哈尔滨生活了14年,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在东北成为日本殖民地以后,强行推行灌输“东洋文化”,成立了“满洲映画协会”,摄制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启民电影”,推行东洋绘画,使这一时期塞外的美术舞台是以东洋殖民文化为主。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塞外文学史上形成了以萧军、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和以金剑啸、梁丁山等为代表的沦陷区文学。金剑啸早年在上海艺专毕业,长于油画、漫画,九·一八事变之后回到家乡,编辑《大北新报画刊》,并与萧军、白朗、塞克等人一起以文学、戏剧、绘画等形式进行抗日救国活动,还和萧军、萧红一道举办了“维纳斯助赈画展”,表现工人、农民和渔民,开创了塞外民族绘画的画风。
以上是对黑龙江美术史进行的一次简单的回顾,回顾的原因是为了阐明今日黑龙江美术状况的缘由所在。通过这些历史的渊源关系,人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黑龙江的美术有诸多西方文化的影子,为什么契斯恰可夫的教学体系在东北如此根深蒂固,为什么有人总是批评东北的国画韵味差、缺少墨气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有历史根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同时,我们还不能忽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特征。黑龙江是位于祖国最北的寒冷地域,特定的地域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必然带给这个地域的人特别的审美趣味和特定的文化选择。黑龙江的地方戏、二人转、东北的食文化等都是和东北自然地域的特点相一致、相表里的。
面对这样一个具体情境的黑龙江画家,长久以来心理上一直有一种自卑和压力。自卑来自历史积淀太薄以至无以与南方文化相提并论和来自南方和中原方面的批评;压力则来自黑龙江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文化生态的负面客观影响以及没有形成符合本土文化规律的艺术认同的苦恼。
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黑龙江美术与时俱进与继续深入发展,也关系到黑龙江美术能否在新世纪开创辉煌。我们的这个会上就是要大家各抒己见,拿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来,共同打造黑龙江美术的明天。
我有几个想法,想和大家探讨。
1、创建北方的审美取向,重新划分画域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界定的地域范围,使我们边塞的文化极易被强大的中原地区的文化包容其中,在某种程度上也束缚了地域文化的发展。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以长江为界作为南北文化的分水岭来论其各自文化特征,这在当时是准确的,因为那时汉文化还没有到达边塞。而现在边塞地区已经形成了自己地域的艺术样态,重新界定画域,把原来的南北画域界定再加上一个中原画域,即山海关以北为北方画域,山海关以南和长江以北为中原画域,长江以南为南方画域。我们提出重新划分画域,就是要重新审视和标定自己的审美价值和取向,使各自地域拥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标准,它将有利于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产生出自己地域的艺术风格,使艺术多样化发展。
2、关于“冷文化”概念的提出
我们现在的艺术处于一种开放的文化环境,无论怎样寻求超脱,也总是有其自身的文化意义,并深深根植于社会、历史和现实之中。因而对艺术形式的选择和把握,不仅仅是对自身的把握,还是对所置身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历史的把握。在我们谈到黑龙江美术的问题时,应当把绘画纳入文化的范畴中,应当看到美术作品的背后代表的是文化内涵,黑龙江美术应当成为北方文化的一部分。现在谈起北方文化,有人冠以不同的名称如黑土文化、冻土文化、冰雪文化和寒带文化,名称虽有各异,但其文化内涵和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是由黑土地特殊的自然状貌所带来的特定的文化内涵。
我在研究北方绘画时对它所特指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个“冷文化”的概念。无论是黑土文化也好,还是冻土文化和寒带文化都应隶属冷文化的范畴。从本土文化来论,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经纬度跨越很大,虽是同一季节,南北方气候截然不同,因而文化发展并不均衡同步。千百年来逐渐演变形成了以不同地域为特点的地区文化,形成了人们心照不宣的南北文化的审美差异。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因此我把南北不同地区存有不同的文化现象归结为两个大的文化范畴,即“冷文化”和“热文化”。冷文化的特点是粗犷、洪荒、奔放、凝重,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雷霆万钧的威猛和风卷残云的力量;热文化的特点是轻柔、细腻、飘逸、缠绵,有余音绕梁的回味,含蓄隽永的内涵和有美不胜收的韵致。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冷文化是一种“生文化”,因为它尚未成熟,故而具有多方面的生长点和大量可拓展和发展空间,还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北方人在文化上的创造力。
3、冷文化的审美核心——冷逸之美
要研究和总结北方地域冷文化的绘画的特点,就要找出冷文化内涵的核心,通过东北画家的努力,最后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文化心理。
我在长期对冷文化研究的实践中,发现冷文化在绘画形式上的美学核心本质就是“冷逸之美”。 冷逸,是绘画美学上一个崭新的审美内涵,是北方绘画追求的最高审美理念,体现了冷文化在审美接受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冷是冻土文化的主体,是北方文化的核心,是寒带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北方人在大自然的锤炼下,不仅对冷有超越南方人的深层体验,还对冷有着深刻的哲思。冷,在带给人们寒凉的同时也带给人一种逸气的感受。一谈起逸气,人们总会想到江南的绘画,从未有人用逸气来评论北方的绘画,实则北方也有逸气。北方下雪时,积雪覆盖着大地,温度回升,湿度增加所产生的瞬间氤氲感受;北方的树挂和雪松,在春回大地之时欲存欲消的状态及北国雾凇在地面湿气遇冷凝结在树上的短暂时刻,都是一种逸气的表现,只不过北方的逸气同南方的逸气有很大的不同。南方的逸气是在温暖潮湿多云雾的气候下产生的,属热文化的范畴,是浪漫型的;北方的逸气是在寒冷、凝重的大地间产生的,属冷文化的范畴,是理念型的。
冷逸主要有以下的哲学和美学理念:
①空灵
空灵在于悠然忘我,心地无私,从欲望到心智都得到释放的虚静和明朗,是一种哲学彻悟的理念。
②清寂
清,是万物净化的最高标准,不含任何杂质,是艺术本性的复归。清寂具有无穷的境界,不仅表现在画品上,也反映在人品上。
③疏淡
淡是虚、静、明、清,“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澄彻之心所照。只有淡泊的境界才能寻求归隐,才能无拘无束、精神超逸。
3、铸造新时代的北方艺术精神
为什么提出要铸造北方精神,这是一种来自东北人的自觉和使命感。在这块没有雄厚的文化传统和书卷气的土地上,面对着人们对东北的批评——“东北入骨骼上的强大与心绪的单一,使东北的文化与艺术一直在整体上未能呈现出神异多姿的风采,东北人对自我和历史过于淡漠,对自然与人的关联缺少形而上的审视”——虽然东北没有雄厚的文化史,但东北也是深邃的,从远古的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那种野生的原生态的生命意象,它的美术史不是印在史书里,而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东北人有强悍粗犷的生命个性,有北方人雄奇的艺术风骨,有豪放豁达的精神情怀和毫无雕饰的迷人气息,也不乏儒家的开明和理性,这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