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当下散文创作亮点评谭
作者:张国龙
四、人性真实"裸露"的犹疑与"叙述角色"的瑕疵
散文是"自叙传"、是"心灵史",揭示主体最真实最隐秘的情感,展现生命的姿态, 解放被世俗、被道德、被怯懦遮蔽了的"人性",乃是散文得以洗涤"伪装"和"矫情"的必然选择!遗憾的是,这种"裸露"人性真实的作品在当代散文中实属少见!
张守仁的《角落》,13可以说是当代散文中写"婚外情"的上乘之作。作者笔下的那段朦胧、缱绻的"恋情",因为道德的约束注定了夭折的结局。正是因为"我"的"自律",恋情得以在"常态"下保持住了她的"高贵"和"圣洁",留下了一种永不褪色的"记忆("像火一般烙印在心间"),一种遗憾的"美"!
作者写作此文时已不再年轻,但是,那段沉埋于岁月"角落"里的难于诉诸笔端的"恋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失而失去了光泽,郁积于心的"惆怅"迫使"我"袒露出那份沉重的"感情"! 作者以一种淡雅、感伤的笔墨,肯定了这段"超常"之爱的"正常"、"合理"!应该说,是张守仁的"胆量"和"勇气",张扬了"爱情"(在《角落》里是以"婚外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最本质的人性真实!这的确需要一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毅!
遗憾的是,《角落》对"我"的"感情"的袒露还不够从容和完整(完满),似乎只是她在做"单方面"的努力(寻求、给予和付出爱),而我对她的"情感"完全是"被动"的。能够感觉得到,作者写作此文时充满了犹疑,竭力"淡化""我"的情感潮汐,竭力"过滤"掉那些可能会对"我"产生世俗的负面影响的情感信息。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这种"隐蔽"(或者说是"自卫"),却使这篇散文留下了"遗憾"!倘若张守仁再多一点勇气,敢于"裸露"出"我"对"她"的那些"真实"的情感,相信这篇散文会爆发出更强劲的震撼力!那不仅仅裸露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那是人性和人格的"本真"的照亮!
铁凝的《河之女》一文对原始、自然、纯朴的"人性"之美,14进行了毫不掩饰的"曝光"--那条"女人河",尽情地裸露了女人们美丽的青春和自由、洒脱的灵魂!这条"没规矩"的河,解除了包裹在女人们身上的层层"禁忌",还她们一个"无遮无碍"的美丽得让人"肃然起敬"的"女儿身"!"女人河"和"河里没规矩"的故事,是那些曾经"青春过"、"美丽过"、"疯过"的女儿们"泼辣的生命冲动和淳朴的性意识"的见证!15作为画家的"我",对其的追寻和礼赞,是对旺盛的生命欲望和坦率的人性生长的近乎图腾式的膜拜!
同《角落》相比,《河之女》更接近于"人性"的本真状态!遗憾的是,《河之女》的"男性"(画家)叙述视角,却造成了这篇"奇文"的硬伤!"他"大大地破坏了本文的"真实性",熟悉铁凝的读者,因为她以虚拟的"画家"身份出现在本文中,阅读时会产生一种类似于读"小说"的"虚构"感,从而失去了几多与作者与本文保持近距离凝眸的亲密!当然,如果铁凝不以"画家"来"观看",这篇散文可能就"不好写",某些"情感" (男性的) 就无法表达,某些"情境"(与婆婆和媳妇同床)就不可能存在!倘若铁凝能够超越"叙述"、"性别"的藩篱,直指"内心的真实",在精神的层面运转她的"观看",或者说是一位男性作家写出了这样题材这种深度的散文,那当不愧是当代散文的"经典"!
五、寻"梦"--破译灵魂的"密码"
心灵之府广袤无垠,由于我们的感悟力和认知力的局限,我们还不能聆听到心的隐蔽的颤音,以及魂的潜在的悸动。梦境、直觉、预感、心灵感应等等玄妙莫测真真切切的存在,蕴涵了丰富的与生命本体相关的信息,这的确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然而,文学作品对它们表现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却很不够!"自我向内"的散文,还没有自觉地走进这一领域,还没有意识到它正好能够充分发挥散文的文体优势!而且,在人们的惯常观念中,似乎对于"心魂"、"梦"等的追问,太悬乎,往往视之为"迷信"!
寻"梦",这是一段遥遥无期的行程。只有那些敏锐的心灵,在超常的生命体验中才能捕捉到"梦"所潜藏的信息。由此,"释梦"成为了一个"神秘"的课题。其实,所有的"神秘"皆源于我们感觉的迟钝和无知。杨绛的《孟婆茶》记载了一次耐人寻味的"梦"中游历:我登上一列露天火车,告别红尘,往西方路上行进--去孟婆店喝茶(一种让死者在转世途中喝下的忘记前生的茶)。16杨绛以从容、轻松的笔墨将子虚乌有的"梦"描摹得有声有色,其场面清晰,人物鲜活,--那哪里是"梦",分明是"现实一种"!《孟婆茶》运用"化虚为实"的技法,充分发挥"梦"与"现实"的似真性(或仿真性)效果,从而模糊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抹平了二者之间存在的"沟壑"!
为了更好地把握住《孟婆茶》的意旨,我们不妨先读一读杨绛的另一篇奇文《隐身衣》,该文在戏谑、调侃中传达出了作者独树一帜的人生哲学--甘于"卑微"(卑微在此即是一种"隐身衣",即因为"小"而不为人所注意,从而消隐)。"且看咱们的常言俗语,要做个'人上人'呀,'出类拔萃'呀,'出风头'或'拔尖''冒尖'呀等等,可以想见一般人都不甘心受轻忽"。大多数人因为惮于"卑微",渴望飞黄腾达,为他人瞩目,以致于为了"鲜花和掌声"而碌碌奔走,费心劳神。然而,苦心追逐的只不过是一种"身外之物",于内心的"修炼"没有裨益。相反,"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致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看到观众的艺术表演"。
在《孟婆茶》中,杨绛将这种"卑微"的人生哲学加以升华。虽然找到了"卑微"这件"隐身衣",但内心的"修炼"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要炼成刀枪不入、水火不伤的功夫,谈何容易"!因此,在辞世之时,完全有必要去"孟婆店"喝一杯忘记"过去"的清茶,滚滚红尘中所有"惨痛"的经历,所有的人生遭际,所有的人生重负都在那一饮之间烟消云散,所谓"来无牵,去无挂"!这种对"辞世"之境的"向往",既是杨绛参透人生玄机之后所企望的一种人生追求,同时也道出了大多数备感生活艰难,备受繁琐人生非难的心灵的祈愿。
当我们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生命之灯行将熄灭,绵长的"记忆"是悬系于心头的沉重包袱--"身上、头里、心里、肚里"都夹带着"私货"。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告别"过去",才能"问心无愧",不惧"公演"(观看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这应该是留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个体的最值得"深思"的命题。要知道,"这儿(孟婆店)的茶,只管忘记,不管化。上楼的不用检查。楼下,喝完茶就离站了,夹带私货过不了关"。于荒诞之中,涵蕴着严肃、深刻的"人性"追问和审视!
细读《孟婆茶》,可以发现,杨绛的本意不在记梦,而是借助荒诞不经的"梦"这一载体,竭力影射她在现实中难于超越的困境。由于她把握住了"梦"与"现实"之间的"似真性"属性,其虚拟的"梦中神游"显得真实可信,寓意深刻!尽管杨绛无意于挖掘"梦"的潜在的信息,但是《孟婆茶》在客观上却为散文领域(题材)的拓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揭开梦的神秘面纱,我们会不断逼近生命的本体--一块忽明忽暗的黑色的大陆!
如果说杨绛写《孟婆茶》其意旨在于借助"梦"这一载体影射现实人生中的龌龊和暗斑,那么戴厚英的《说梦》则是真正以"梦"为绝对中心,17对"梦"进行了写实和写意,虔诚地抚摩、感觉和体悟"梦"中的"真实"的世界! 造物主其实是很偏心的,她把一些人随便拿捏得迟钝、木讷,把一些人修理得平庸、浅显,然而,她却对另一些人精雕细刻,使其成为具有超常的感觉和体悟的"精灵",--那些艺术家就是这样的宠儿!就对"梦"的感觉和体悟来言,大多数人都表现得十分愚笨,觉察不出"梦"的寓意,"梦"对于他们来说,的确幻如烟云。相反,有少数人,他们在"梦"中神游,具有把握和揣度"梦"的独异的本领,往往能够"预见"现实中即将发生的事情。这不是迷信,也不能以唯心或唯物来加以简单定论。其实,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因果相生,环环相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此,许多与我们相关的信息其实早已向我们发出了"警告",只不过由于我们的愚笨而浑然不觉!
说戴厚英具有释梦的特异功能的确有些玄乎,但是,戴厚英对梦的体悟和破解,实乃常人之不可企及。我们可以认为戴厚英"一生多梦"与其生理和心理结构有关,也可以说她的许多预见性的梦与现实百分之百的吻合纯属巧合(包括她预见了自己死亡的惨状--"在那次梦里,我看见自己的脑子无缘无故地裂成两半,像被斧头劈开的,却没有流血,那裂开的两半都有一层纸一样的东西盖着,像切开了的西瓜盖了一层塑料薄膜"),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或者说低估)她对"梦"的深刻的剖析!尽管周公、弗洛伊德等大师们皆对"梦"进行过振聋发聩的解析,尽管大众也一直笃信"梦"乃"日有所思"的衍生物,但戴厚英却不以为然。她更愿意相信:
〖HT5"K〗梦其实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特殊思维,而且是神奇的、创造性的思维……对于一半时间处于梦中的人来说,梦境也是人生的一种重要内容,而不只是白天生活的影子或残余物。人在睡梦中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体验和感觉。所不同的是,白天是自觉地思考和追求,夜间却全凭无意识的直觉了。两种体验相比较,我宁可说梦中的体验更为真实。
"梦"之于戴厚英来说,已经成为了她感悟生命存在的别一种方式,现实中无法求证的偈语,在"梦"中得以一一化解--那是一片辽阔奇异的世界,那是一片尚未被发现的原始森林,那是我们存在的另一个家园!遗憾的是,鲜有人问津,即使有那么些赋有"灵性"的人踅入,也因为害怕"曲高和寡"而止步不前,以致于月迷津渡!
相对于崇尚"实用"而极端功利的现实来说,"梦"的确无足重轻,沉溺于"寻梦"似乎有点神经兮兮,但是,从追寻人之为人,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说,"寻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另类"思维方式,我们不应该不屑一顾。对于散文来说,"寻梦"不仅仅是题材的拓展,更是切近"自我本位"的一种契机!戴厚英的《说梦》的意义也在于此!
总之,激活散文园地,必然要求散文写作者具有明确的"散文意识"。选择散文作为终生的文学追求,这是一条艰辛的路,须得守住孤独和寂寞。一方面,因为散文的"内向性",重"表现",直接面对的是作者的心灵,攫取的是心潮刹那间的律动,是情感累积之后的一次性耗费,真正是厚积薄发。另一方面,单凭一两篇散文很难产生轰动效应。很难为写作者挣得多少世俗利益。上文所分析的散文作品,最切近"散文性",尽管它们各自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由于它们领会了"散文"的神韵,的确给寂寞的散文园地增添了"亮"色!倘若散文能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相信会有不朽的佳篇出现!
结语:散文如何走出今天?
当下的散文热潮中,泛滥着铺天盖地的散文垃圾。散文被商品经济浪潮所席卷、裹挟,被彻底地生活化、时代化和世俗化。散文成为了一种推销"时尚"的"高雅"包装,成为了一种冠冕堂皇的"炒作"策略。其中,报纸副刊上以批量生产的"千字文",更是将散文乔装改扮得"惨不忍睹"--它们大多是窥探名人、明星们的"私人生活",追逐时尚,迎合大众的口味,拿腔捏调地"煽情"。"媚俗",成为了当下所谓"泡沫散文"的表征。散文世界里充满了纯粹的"物质",精神被物欲锈蚀得只剩下一具空壳,到处是"钙化点"。散文在"生活"、"时尚"和"物质"的包裹下丧失了观察的尖锐性和阐释的有效性,以表象代替内质,以一种习以为常、见怪不惊的东西来代替深邃的情感体验,散文沦丧为物质世界的"平面化"影像,散文的思性和诗性光芒被消钝,其厚重的人文意识遭到无情的调侃、戏谑和放逐,其深邃的精神向度被消解、解构。
当下散文要想剔除"泡沫",扫荡"垃圾",必须对"散文热"保持警惕,冷眼旁观。一方面,要认清散文的"爆炸"并非由于散文强劲的"内聚力"膨胀使然,而是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生活对形体短小的"散文"的极度哄抬。另一方面,散文不能一味跟着"时尚"跑,必须抵挡住时尚的"糖衣炮弹"的腐蚀,保持住自己的秉性。文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它原本就不是"热闹"的事业,它需要在寂寞中聆听。当下散文在"骤热"中偏离了"散文"的轨道,向"文化"、"随笔"过度倾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因此,散文必须按照自己的内部机制的需要,平衡运转。散文必须重建深度,高标诗性和思性,跳出"物质性散文"的泥淖,向精神的天际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