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守望生命的麦田

作者:陈力娇




  袁炳发是中国当代文坛公认的小小说作家,《弯弯的月亮》是他的代表作和作品集的名字。《百姓故事》的主编卢芙荭说,袁炳发是个反应比较慢的人,他总是比人家慢半拍,该笑的时候他不笑,不该笑时他却冷不丁地笑了起来。
  卢芙荭的话险些把我笑倒,觉得炳发确实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憨实在平常的生活中为我们平添了几分质朴,而他的作品却又在这种质朴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鲜活而透明的形象。
  我和炳发初识是在1992年的苇河笔会上,当时炳发还酷似个温文而雅的小伙子。 那时他就发表不少小小说,如《八爷》,《男孩和女孩的故事》,《一把炒米》等,其中《八爷》发表在《萌芽》1990年第五期上,后被《小说月报》转载,又被泰国《新中原报》转载;《一把炒米》发表于《北方文学》第4期,多家转载后又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同名电视小说,多次播放。
  苇河一面就像匆匆播撒麦芽,我们只求耕耘不问收获,那时我们都年轻谁也不服谁,然后就是大家各奔东西,岁月怂恿着我们总是很忙碌,忙碌成功,忙碌奋斗,忙碌情感,总之我们都在忙碌着未必有多少意义的生活。
   等再次见到炳发,可就不是“一把炒米时”的那样青春正好了,除了他的功成名就,炳发的一切特点都暴露了出来,他放弃了活跃与浮躁,成为了一个成熟而稳实又有内涵的男子。炳发内心的东西太多太深厚了,深得你常常觉得他不是个搞小说的,你会断定他肯定演绎过无数的苦难。
   由此我深深理解卢芙荭说的炳发的表象,他之所以比别人慢半拍是因为他的意识里掺进了思考,别人忙于欢笑时,他的思想正在运转,等别人从欢笑中出来,炳发才想起补上刚才笑的门票。
  也正是在这样的与众不同中,炳发迎来了自己创作的超常成功,仅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的作品就不下十多篇,多篇获全国奖。当炳发把这本《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精品阅读》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恭恭敬敬捧给我时,我知道他是收割了自己生命中的那一片金色的麦田。他靠着他的认真与孜孜不倦,辛苦与呕心沥血,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不朽的形象,走近我的视野和广大读者的心中。
  炳发的小说集中头四篇是他的扛鼎之作,我看后和炳发说了实心话,我说,这四篇是你小说创作的最高境界,是神来之笔,不但我们无法超越它,你也将一生都无法超越它,除非你有大的洗礼和振动,否则根本没有可能。我说的是事实,具备独特的眼光,炳发的作品你只要看了这四篇,你就充满了情愿并爱不释手。
   这四篇分别是《弯弯的月亮》、《一把炒米》、《身后的人》和《禀性》,如果文学史能为炳发写上一笔的话,那必是这四篇无疑。
   《弯弯的月亮》发表于《故事会》2000年3期,发表后被陕西的一名考生抄袭,引起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从此“弯弯的月亮”以它靓丽的身姿袅袅娜娜走进中国百姓家。炳发是个不服输的人,童年的一点遗憾早被别人遗忘,而他却要在他一生的旅途中把它找回,《弯弯的月亮》就是佐证。
   《一把炒米》是写抗联时的一次突围中,三个人和一把炒米的故事,三个人为老炊事班长和一名大个子战士,还有一名小个子战士,当战斗到第七天,就剩下一把炒米时,老炊事班长让大个子战士把炒米吃了,坚持突围,而小个子战士这时自报奋勇想突围,螾OST/mag/input.aspHTTP/1.1Accept:image/gif,image/x-xbitmap,image/jpeg,image/pjpeg,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application/vnd.ms-excel,application/msword,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Referer:http://192.168.0.81/mag/input.aspAccept-Language:zh-cnContent-Typ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Accept-Encoding:gzip,deflateUser-Agent:Mozilla/4.0(compatible;MSIE5.0;Windows98;DigExt)Host:192.168.0.81Content-Length:29251Connection:Keep-AliveCookie:ASPSESSIONIDSSDACTAC=BNJHDPJCIGEIOPPFHLOLLMKIcontent0=袁炳发是中国当代文坛公认的小小说作家,《弯弯的月亮》是他的代表作和作品集的名字。《百姓故事》的主编卢芙荭说,袁炳发是个反应比较慢的人,他总是比人家慢半拍,该笑的时候他不笑,不该笑时他却冷不丁地笑了起来。
  卢芙荭的话险些把我笑倒,觉得炳发确实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憨实在平常的生活中为我们平添了几分质朴,而他的作品却又在这种质朴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鲜活而透明的形象。
  我和炳发初识是在1992年的苇河笔会上,当时炳发还酷似个温文而雅的小伙子。 那时他就发表不少小小说,如《八爷》,《男孩和女孩的故事》,《一把炒米》等,其中《八爷》发表在《萌芽》1990年第五期上,后被《小说月报》转载,又被泰国《新中原报》转载;《一把炒米》发表于《北方文学》第4期,多家转载后又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同名电视小说,多次播放。
  苇河一面就像匆匆播撒麦芽,我们只求耕耘不问收获,那时我们都年轻谁也不服谁,然后就是大家各奔东西,岁月怂恿着我们总是很忙碌,忙碌成功,忙碌奋斗,忙碌情感,总之我们都在忙碌着未必有多少意义的生活。
   等再次见到炳发,可就不是“一把炒米时”的那样青春正好了,除了他的功成名就,炳发的一切特点都暴露了出来,他放弃了活跃与浮躁,成为了一个成熟而稳实又有内涵的男子。炳发内心的东西太多太深厚了,深得你常常觉得他不是个搞小说的,你会断定他肯定演绎过无数的苦难。
   由此我深深理解卢芙荭说的炳发的表象,他之所以比别人慢半拍是因为他的意识里掺进了思考,别人忙于欢笑时,他的思想正在运转,等别人从欢笑中出来,炳发才想起补上刚才笑的门票。
  也正是在这样的与众不同中,炳发迎来了自己创作的超常成功,仅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的作品就不下十多篇,多篇获全国奖。当炳发把这本《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精品阅读》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恭恭敬敬捧给我时,我知道他是收割了自己生命中的那一片金色的麦田。他靠着他的认真与孜孜不倦,辛苦与呕心沥血,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不朽的形象,走近我的视野和广大读者的心中。
  炳发的小说集中头四篇是他的扛鼎之作,我看后和炳发说了实心话,我说,这四篇是你小说创作的最高境界,是神来之笔,不但我们无法超越它,你也将一生都无法超越它,除非你有大的洗礼和振动,否则根本没有可能。我说的是事实,具备独特的眼光,炳发的作品你只要看了这四篇,你就充满了情愿并爱不释手。
   这四篇分别是《弯弯的月亮》、《一把炒米》、《身后的人》和《禀性》,如果文学史能为炳发写上一笔的话,那必是这四篇无疑。
   《弯弯的月亮》发表于《故事会》2000年3期,发表后被陕西的一名考生抄袭,引起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从此“弯弯的月亮”以它靓丽的身姿袅袅娜娜走进中国百姓家。炳发是个不服输的人,童年的一点遗憾早被别人遗忘,而他却要在他一生的旅途中把它找回,《弯弯的月亮》就是佐证。
   《一把炒米》是写抗联时的一次突围中,三个人和一把炒米的故事,三个人为老炊事班长和一名大个子战士,还有一名小个子战士,当战斗到第七天,就剩下一把炒米时,老炊事班长让大个子战士把炒米吃了,坚持突围,而小个子战士这时自报奋勇想突围,想吃了那把炒米,老炊事班长愤然拒绝,声称谁动了就崩了谁,最后大个子战士如愿突出了重围,而老炊事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却死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多少年后在大个子战士为他们竖起的墓碑前,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炊事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是父子。
  炳发就是靠这样一个个牵动人心的小故事感动了太多太多的读者,我想这些也许来源于卢芙荭说的那半拍之中,炳发利用那半拍的时间,让自己的灵魂与世界进行了一次高层次对话与会晤,他们最终达成同盟并且荣辱与共。炳发又是一个用心爱着他的兄弟姐妹的人,一旦他发现你与他心心相印,他会加倍地呵护你,把他的纯净无私和爱意像天女散花一样施与人类。《身后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功成名就生命垂于暮年的老将军,革命成功后,他总是觉得革命未完,他总觉得他的身后有人,当有一天他真正明白他身后的人是谁时,他把他仅有的几万元存款全部给了他们,将军在汇款单上写到,“我忘不了在战争年代那些在我们身后的人,为解放全中国而做出的牺牲。”
  看到这我不觉为炳发拍案叫绝,我为炳发纯粹的真诚而深深的感动,我不知他那总比别人慢半拍的头脑怎么会想出比别人快半拍的事情,后来我明白了,那是生命,是不同于凡俗的生命,是炳发的这人和这心,是这颗总是全视角全方位怀想着人类的心。
  炳发的性格又是那样的无杂质而直面人生,《禀性》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禀性》写一个好不容易找到可心工作挣大钱的农村壮年,却由于心软向那些来公司讨债的人传递出消息而被开除,他不贪恋钱财,宁愿舍去一辈子再也不会复得的工作,毅然决然回到了家乡那片金色的麦田。麦田是他的起点,又是他的归宿,他没有走出麦田,却在麦田里蓬勃了自己新的生命。
  这就是炳发之所以写出传世之作的根本所在,也是他最终的人文关怀,炳发以他的善良与砥砺、别致与精到,抒发着他心愿的同时,也完成着自己的追求与生命旅程。
  不久前借工作之便,炳发来到我生活的小城看我,再见炳发时他已是头发略带几丝白,沧桑藏于心底的中年人了,十年前的挺拔的腰身不见了,熨烫整齐的黑衬衫和领带也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件袈裟似的红袍,还有一条一年也不用洗一次的黑裤子,流火的七月有一身这样的装束足见炳发与太阳同色,我和炳发开玩笑,告诉他把他的黑裤子脱下去,把那件红衣服也扔了。炳发说,都扔了穿什么?
   我这才明白炳发已是回不到从前了,岁月过滤了他一切表层的东西,剩下的只有他那些响当当的作品,令人忧思的作品,催人奋进的作品,和一边让人掩泪一边让人遐想不断的作品,那是炳发纯正得像大海一样的情怀。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