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绘画在“写实与变实”的广阔领域中自由驰骋
作者:李人毅
尔后,人们对于似与不似这一经典画论的认知和解释各有不同,有人笼统理解为“可以画得像,也可以画得不像”。此话显然缺少一个大前提,应是在同一类别的前提下,可以画得像,也可以画得不像。比如画马,你可以画得很像,可以画得不像,但必须是马而不是牛,形似是马,神似的也必须是马。
美术发展的大势,呼唤美术理论的发展与繁荣。进入21世纪,美术理论家王仲提出了“写实与变实论”这一新的理论观点。王仲说:“画家有两种能力需要训练,一是写实能力,一是变实能力。”“变实能力是指画家根据自己的美学追求去变异、变化、变通现实对象的绘画能力,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开阔地带寻找画家的独特的绘画追求,以期让绘画领域呈现更丰富的面貌。”他还表述道:“写实与变形(变实)是两种关系非常密切的方法与手法,运用的好可以加强造型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深度,运用的不好当然只有适得其反。”“变形是加强造型,凸现性格,增强视觉感染力的好方法,但好的变形要以写实能力为依托,要以正常视觉审美的有限张力为限度,否则就流于狂野、变态的野狐禅。”王仲说:“在创作方法上,我主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在表达手法上,我主张‘写实与变实’相结合,这是一个广阔而富有生命力的领域。”
“写实与变实”两种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
“写实能力”是精确描绘的具体方法与手段,只有有了这个方法与手段,才能“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由此“写实方法”不仅来源于“现实主义”,同时还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涵。“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在文学艺术创作史上与“现实主义”是两大思潮,它的主要思想是:“在反映现实上,富有主观色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是浪漫主义的宗旨,因此依据现实主义的真实,“富有主观色彩的想像和夸张”是浪漫的原动力,它构成了“变实”的源点性。“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是变实的品位,“热情奔放”是“变实”的个性,“瑰丽的想像”是“变实”的标准,由此看出浪漫主义最初构筑了“变实方法”的基本框架,于是在此框架上建立起了“变实”的创作方法。从而
使“写实与变实”两种方法牢固地锁定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之上。
“写实与变实方法”的变实区间和变实极限,是根据常人的视觉审美观念,通过对中国绘画形成特点,以及对“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研究而确定的。
似与不似是一个相对概念,对描绘实在的个体而言,只有相对的似,而没有绝对的似,因此似是相对的,不似是绝对的。由不似到似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当所描绘的物象逐渐逼近“似”时,物象趋于“似”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小;当取这个距离的极限为零时(可以理解为描绘形象与实在物象完全重合),所描绘的对象就等于“似’,它构成了变实的“上限值”。而变实的“下限值”自然是“不似”,用极限的方法理解,就是所描绘的物象距离“似”越来越远,取其极限为无穷远时,就等于“不似”。在人为的规定中是“以正常的视觉审美的有限张力为限度”。由似与不似的“上限值”与“下限值”所构成的区域,就是“变实区间”,即“写实与变实论”所指出的“开阔地带”。这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定义,是一个量化了的制约条件。写实”与“变实”构成了辩证法的一对范畴,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写实”具有普遍性,决定着美术创作的基础和根据,“变实”具有相对性,决定美术创作的个性特点和多样性;依据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的概念,所以决定了“变实”依托“写实”、“变实”蕴含在“写实”之中的辩证互动关系。
围绕以塑造形体为核心的造型艺术的各种复杂的创作方法,用写实与变实两种理念统一起来,揭示了造型艺术的本质;依据写实与变实的辩证统一,强调“变实以写实能力为依托,揭示了事物内部运动变化的规律;根据事物内部变化运动规律,确定变实区域与变实极限,揭示了事物的变化原则与条件。因此,“写实与变实论”是美术创作方法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在美术史上,首次以一种理论的形式将造型艺术的各类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是美术理论的新发展。
美术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起到指导作用,应用到美术家的创作实践中,提高艺术质量,多出精品力作。为此,耕耘在美术理论的园地里,倾力为画家的前行清障铺路的理论家们的新建树,对画家是必有帮助的。本书以“应物传神”来冠名,蕴涵了丰富的学理内容,可以引发画家丰富的思考。书中收入当今画坛颇具实力和潜力的38位著名画家的190余幅作品,表现出画家们在写实与变实的广阔领域的各自追求。让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继续去探求吧。
(作者为中国美协《美术》杂志执行编委、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