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论鄂温克族岩画
作者:闫沙庆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造成鄂温克族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目前鄂温克族内部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与历史发展紧密联系的经济结构形式:1、从事狩猎与饲养驯鹿的雅库特鄂温克人;2、从事牧业的通古斯鄂温克人和部分索伦鄂温克人;3、从事农业为主兼营其他经济类型的大部分索伦鄂温克人。这三种不同类型经济的存在恰好构成了鄂温克族有史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全部历史过程,因而导致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的多样特征。
鄂温克人过去主要信仰萨满教。从鄂温克人游猎生产的基本特征及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公社”的社会制度来看,在他们的观念形态、审美意识、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带有许多原始特征。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这是原始狩猎民族在同大自然搏斗过程中所形成的依赖于自然的原始思维意识的主观反映,它的形成是与原始生产紧密相联的。在中国北方民族当中,自古以来就有过信奉萨满教的历史时代,并相应地创造了萨满教文化。
鄂温克族萨满文化从本质上说,是狩猎民族与自然界构成的一种原始形态文化。从文化分类学角度分析,更具有民间传承文化的积淀性特征,因此萨满文化应属于民间民俗文化范畴。
一、 鄂温克族岩画
岩画即绘或刻在岩石上的画,上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文物考古所的有关专家由鄂温克族猎人的引导,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东北部和根河市西北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并考证两处鄂温克族岩画,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北部的岩画遗址。通过岩画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和物的个性特征等,可以看到狩猎鄂温克人(雅库特鄂温克人)的信仰意识以及祈求神灵而创造出的岩画艺术。
(一)“交劳格道”岩画
“交劳格道”是鄂温克语意为“石砬子”。“交劳格道”岩画位于黑龙江上游额木尔河上源克波河的源头之一交劳格道小河畔的山岩间。此处岩石裂缝,开洞处可容三到四人,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岩画就绘在岩缝中间的石壁上。作画的石壁平面有2平方米左右,高度为1米到2米不等。岩画属线描,线条呈红褐色,是以含氧化铁或氧化锰的粘土构成的赭石颜料绘制的。这种岩画的画法多见于中国南方古代岩画遗址绘画中,在北方岩画画法中实属罕见。北方古代岩画多在岩画表面上凿刻而成。“交劳格道”岩画经考古界认定距今有三百年左右,这是中国岩画艺术发展史上最晚期的作品之一。经查岩画所绘内容与狩猎鄂温克人的游猎、饲养驯鹿生产生活相同,这是产生鄂温克族岩画的基础条件。故认定“交劳格道”岩画为鄂温克先人所留下的岩画点。
1、“交劳格道”岩画的造型。岩画上绘有马鹿、驯鹿及人物图像,造型为简单的轮廓刻画,其中人物造型头呈圆形,未绘其五官,身体上部是略成方形的线描轮廓,四肢均以单线条表示,其后略靠右上方处绘有高大的角叉完整的侧面鹿形,鹿的描绘是轮廓形线描。岩画可分为13个画面,有牵鹿图,有犴、鹿等动物图形。其中最大画面约有30厘米左右,最小的岩画只有15厘米左右,此处的岩画是一次性完成的,因在岩画上并未发现有重叠绘制的痕迹。
2、“交劳格道”岩画的内涵。有关专家认为此处岩画与狩猎鄂温克人的萨满教信仰意识有关,笔者同意这个观点。首先,岩画作者选在山岩裂缝中间的石壁上绘制岩画,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这与他们古老的山石崇拜意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山岩辟开的裂缝在狩猎鄂温克人古老的信仰意识中,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所以鄂温克族猎人经过此地时,都要以此山岩裂缝来判断行猎过程的吉凶,而且都要膜拜。再次,在有关交劳格道岩画的照片中,有一幅是在岩画下面石缝中塞进几颗子弹的照片,有关专家称,这是鄂温克猎人进山路过此岩画时的一种祭拜祈求的形式。猎人们说以子弹祭“岩画神”,可以在狩猎时达到百发百中。这种祭拜习俗说明了狩猎鄂温克人对“岩画神”至今有崇拜祈求的意识心理。由此可见,狩猎鄂温克人视岩画为神灵的习俗由来已久。
3、“交劳格道”岩画作者的绘画动机。笔者认为,它与狩猎鄂温克人萨满教崇拜意识密不可分,即对“舍卧克”始祖神(狩猎神)崇拜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舍卧克神是鄂温克人古代所崇拜的“玛鲁”神群体中的主神。从现有资料中,所能见到的木雕偶像“舍卧克神”与岩画中牵鹿图造型极为相似。狩猎鄂温克人行猎前有祭拜舍卧克神的习俗,所以交劳格道岩画实为舍卧克神崇拜意识的产物。总之,一方面交劳格道岩画的内涵有着重要的萨满教信仰意识与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交劳格道岩画在客观上反映了三百年前狩猎鄂温克人进行狩猎及饲养驯鹿的生产生活的某些侧面。交劳格道岩画不论其绘画技巧还是所反映的生活风情都充满了浓郁的写实风格,可称之为狩猎鄂温克人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优秀之作。
(二)“阿娘尼”岩画
“阿娘尼”是鄂温克语,意为“岩石如画”。“阿娘尼岩画”位于贝尔茨河的支流阿娘尼小河岸的悬崖上,可见此河流的命名是在岩画形成之后的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所的有关专家1975年9月考察岩画时,曾发现在岩画附近曾有过祭祀岩画的活动,这种祭祀岩画的习俗,在我国古代至近代并不罕见。如蒋振明先生编著的英文版《中国岩画》一书中,就有一幅照片是反映广西古代祭祀岩画的场面。尽管此处与广西相隔万里,民族不同,习俗各异,但在岩画的祭祀及形式上有着相同的特征。
1、“阿娘尼”岩画的特征。阿娘尼岩画绘制在现已严重风化的悬崖之上,仔细搜寻后,可见到一幅幅呈现出血色似的线描岩画。岩画有的画面由于岩石风化严重而造成了缺损,有的画面显得不完整。阿娘尼岩画的绘制材料与交劳格道岩画基本相同。阿娘尼岩画总的说来,分布面积较大,岩画的画面比较分散,绘画技法也不一致,因此,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
2、“阿娘尼”岩画的题材。画面以动物为主,人物较少,动物形象有驼鹿(犴)、驯鹿、猎犬、天鹅及其他鸟类,还有狩猎者围猎驼鹿的场面及萨满鼓等。从绘画技法及造型风格上看,不如交劳格道岩画人物、动物造型那样完整而又准确,许多岩画造型有示意性特征和符号学的色彩,如在岩画上所绘的鹿造型极为简单,有着原始符号艺术的特征,所描绘的鹿角在一条竖线上简单地勾画了一条交叉的横线。鹿头则是示意形的描绘,而鹿身则绘成了近似于尾部下垂的鸟形体。天鹅造型十分简单,长长的脖子向上竖起,躯体为接在鸟脖子下的两条弧线,后一条线较长,在天鹅躯体两旁绘有与躯体平行略向外扩展的几根线条,以此表示天鹅的翅膀。阿娘尼岩画上的人物造型十分概念化,萨满鼓绘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圈内有呈“十”字形的装饰线,这种呈“十”字形的装饰应为萨满祭祀时,所用的鼓内框架上的皮条绳,即萨满鼓的把手。从绘画中的示意性艺术符号来分析,阿娘尼岩画的制作年代,可能比交劳格道岩画要早些。
3、“阿娘尼”岩画的内容。岩画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应理解为与狩猎鄂温克人的“舍卧克”主神崇拜有关;萨满鼓应理解为“玛鲁”神像中舍卧克神非常爱听的鼓声。
总之,通过阿娘尼岩画所反映的狩猎鄂温克人狩猎活动及在阿娘尼岩画附近发现的以彩布饰树的祭祀遗迹等现象,表明阿娘尼岩画点是狩猎鄂温克人近代进行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二、 结语
鄂温克族岩画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仍能透过岩画遗留的信息,了解到鄂温克族先人当时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和动物的个性特征,看到了鄂温克族先人在三百多年前特有的信仰意识心理以及祈求神灵而创造出的岩画艺术。因此,这两处岩画点在鄂温克族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鄂温克族先人们以特有的艺术创作丰富了中国岩画艺术史。鄂温克族的历史、经济类型的演变和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说具备了中国北方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缩影的特征,是打开北方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及民间美术等方面研究的一把科学的钥匙。因此,对鄂温克族岩画与萨满文化的探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作者为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