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笔墨与吴冠中笔墨的相信

作者:姜海犁




  吴冠中先生是现当代中国美术界知名度很高的开拓型艺术家,我对他的绘画艺术的认识始于二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那时吴冠中先生到我读书的学校讲学执教。他给我所在的班级上过课,有一种师生的缘分,他对我的绘画作品很赏识,说我画得很生动,同时告诫我不要因学院派教学磨掉自己的长处。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特地来研究他的作品有一种亲切感。但以我现在的学识不足以全面、深入地谈论吴冠中先生的绘画艺术,本文仅从笔墨与吴冠中笔墨相位的角度对吴冠中先生绘画上的笔墨展开探讨与研究,在探讨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在绘画上,自从出现笔墨现象以来,众说纷纭,《辞海》(1979年版)关于笔墨的释文是:“笔墨,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有时也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指钩、勒、皴、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积等墨法(墨的运用又分浓、淡、干、湿)。理论上,则强调笔为主导,和墨有机结合,相互映发,完美地描写物象,表达意境,取得‘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按释文归纳,笔墨主要指用笔、用墨(用色)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技巧)。《辞海》释文关于笔墨的基本观念在目前来讲较有说服力,有助于我们从文化认可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各种笔墨现象。
  从已经出现的笔墨现象来看,笔墨有三种形态极具代表性,一种是“以书入画”型笔墨,另外两种是生活型笔墨和图案语言型笔墨。
  “以书入画”型笔墨是受中国书法的影响,在绘画中吸纳书法文化即“以书入画”产生的一种笔墨形态。所谓“写竹还应八法通”指的就是“以书入画”。对“以书入画”的追求与推崇差不多有千年的历史,并产生“以书入画”型笔墨主导的“写意画”流派及相应的学科形态。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以书入画”津津乐道。“以书入画”型笔墨在较窄的范围内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征,是传统文化的奇葩和民族绘画的代表。“以书入画”型笔墨折射出中国书法文化流的光芒,也映射出画家意匠的光辉。“以书入画”型笔墨历代都有杰出的高手,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以草书入画,近代吴昌硕以大篆入画,现代齐白石以楷书入画,他们都是“以书入画”型笔墨大家,他们作品中的“以书入画”型笔墨堪称“以书入画”型笔墨的典范。
  “以书入画”型笔墨为何被许多大画家青睐,这是值得研究的,“以书入画”型笔墨渗透着一种十分难得的抽象笔墨观念,这种抽象的笔墨观念不在表象上注重笔墨所反映的具体的生活感受,而是注重表达笔墨精神的全面性,并为此引入和运用了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等一类的哲学思想来表达笔墨精神的全面性。这类哲学思想体现在笔墨技法上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立先破”、“欲破先立”等等,由这些哲学思想所形成的笔墨意识产生的物质性笔墨蕴含着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体现了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普遍属性,这个普遍属性在笔墨中的存在使笔墨内部获得整体意义上的充实而流光溢彩,从而使笔墨具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涉及到了最高原则的“道”,体现了笔墨内部的抽象的道理之理。笔墨除了表现抽象的哲理之外,还表现生活,表现生活的笔墨称为生活型笔墨。比如折带皴、斧劈皴、矾头皴、解索皴等等都属于生活型笔墨。这些生活型笔墨的产生立足于对画家情意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与表现,具有笔墨品质所需要的“真”的一面。比如,元四大家之一的倪瓒,他的山水画笔墨的生活构成是描绘太湖一带的风光所得,生活为他的笔墨提供具体的生活细节、造化细节和审美细节,他笔墨中的情意来自他的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情怀。同时,生活型笔墨的产生还与画家即兴产生的情境交融有关,即兴产生的情境交融使笔墨处于无规律的合规律的笔墨创作状态。这种状态是笔墨的自律性表现,这种状态下产生的笔墨具有哲理的意味。
  图案语言型笔墨是图案型笔触语言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图案型笔触主要以“板”、“刻”、“结”的形式出现。“板”、“刻”、“结”是图案家进行创作必须遵循的三条规律,图案家创作时一是需要平铺的、平板的、没有凹凸之感的笔触语言,追求板中有灵的意味。二是需要几何形的圭角结构,追求刻中有活。三是需要把笔触语言以凝碍的形态表现出来,追求结中有放。但图案家创作时必须遵循的“板”、“刻”、“结”三条规律却是一些国画家极力反对的。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谈到笔墨时,极力反对“板”、“刻”、“结”,认为这是当时画家的“三病”。郭若虚反对“板”是要求笔墨状态中的点、线有变化,形象有凹凸浑圆之感,他反对“刻”,是反对笔触出现“勾划生圭角”,他反对“结”,是反对用笔“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乎凝碍,不能流畅”。在相应的范围内,郭若虚的反对是正确的,有道理的。但事物总是存在、贯通于一切的两个对立面,在艺术上反其道而行之也是视为合乎艺术规律的。板、刻、结图案语言型笔墨正是在艺术上反其道而行之产生的笔墨形态,由于板、刻、结图案语言型笔墨在外部特征上平板、有圭角,有凝碍感,是以丑为美的笔墨形态,在艺术创作中容易契合反败为胜的哲理,属于哲理型笔墨。
  依据上述三种类型的笔墨形态,吴冠中先生的笔墨当属生活型笔墨与图案语言型笔墨的结合。面对生活,石涛“收尽奇峰打草稿”,石涛热爱的是自然造化,面对生活,吴冠中是不拘一格,什么都可入画,几乎是“天下万物皆粉本”,吴冠中爱的不只是自然造化,吴冠中爱的还有“人间烟火”。热爱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基础,吴冠中对天下万物爱恋至深,他对生活之爱借笔墨表现出来。
  《海滨石》(《荣宝斋》1987年版《吴冠中画集》)这幅作品中,两块相连的巨石控制了整个画面,这两块石头一看就知道来自生活,很有生活细节,不是凭空臆想产生的,石头边还有几棵松树,似乎是石头哺育的,为了表现石头历经风霜而依然那么坚实,吴冠中笔墨处理上用细而坚实的线条表现石的轮廓,从而突出了石的坚实和硕大,如果用宽阔笔墨勾勒,则石的坚实与硕大表现不出来。石上流水的印痕吴冠中也用很细的几组色线表现出来,用笔流畅,与石头的轮廓线相联系,使画面产生了石的韵致、诗的意味。石上的几处浅灰色的墨点与色点的布局既使石头稳定,又表现了石头的质地细腻,从而使人联想到勾勒石头细而坚实的轮廓线,两者结合起来,石头的细腻而坚实的材质感得到充分表现,从这里看出,吴冠中先生的生活型笔墨造诣甚深。他的生活型笔墨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吴冠中先生的图案语言型笔墨同样具有很精湛的造诣。《荣宝斋》1987年版《吴冠中画集》封面画中的笔墨是他的图案语言型笔墨的代表。吴冠中先生从根本意义上独创的板、刻、结图案语言型笔墨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全面地反映了吴冠中的用笔、用墨、用色的思想与技法。画中用底纹笔平铺的平板的墨色的粗线状的面,平板并有圭角,行笔凝碍,控制了整个画面。画面用色精到,具有装饰性,色面平板有圭角,画面几乎所有的点、线、面都充满了几何感,充满几何感的线具大象之势。在大象之势的氛围中,画面上板中有灵,刻中有活,结中有放,这幅作品及其笔墨让我们找不到反对图案语言型笔墨的理由。
  吴冠中先生的四川竹海行使他有机会以竹为素材创作了一幅画面只有竹竿、竹枝,没有一片竹叶的作品,作品的笔墨十足的板、刻、结图案型语言,这些图案语言型笔墨与这幅作品的整体效果一样,让人拍案称奇。
  中国画的笔墨最易制造伪作,伪作的笔墨最明显的特征是不以生活作为笔墨的底线,吴冠中先生笔墨的可贵之处在于守住了笔墨的底线——生活,研究吴冠中先生的笔墨,我们应该学习他对艺术、对绘画、对笔墨的诚实态度,到生活中去寻找笔墨。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辞海》1979年版)依据这个观点,哲学源于生活,全面地反映了生活,而对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笔墨也应追求哲学精神,提高笔墨品质,使笔墨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以板、刻、结图案语言型笔墨表现了哲学精神的吴冠中在学术上是一位有哲学创见的艺术家。
  (作者为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