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浅谈地方性和艺术语方
作者:吴喜全
人无法摆脱自然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的差别,沿海一带人与内陆人之间的差别。而草石土木也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相同,即便于同一植物由于环境的改变,有的改变了自己的特点来适应环境,有的便无法成活。这种地方上的特殊性,使中国传统的绘画中以小斧劈皴为特点的荆浩、关同的笔墨技法生动的表现了关中一带雄伟的山川,而以披麻皴为特点的董源自然笔墨技法则又是在“写江真山”中形成的。米氏父子为了表现对烟雾迷蒙、云水浮动的大自然景色的一瞬间的感受,创造了所谓“米点”。王蒙为了表现土石相间,草木滋生的浙东风物的特点,形成了所谓“解索皴”。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也谈过:“故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可见艺术作品的表现技法、艺术语言也是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南北方画家各自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有时气质也是无法统一的,个人按照个人的嗜好去喜欢合乎他气质的东西。特别用心研究与他精神最投机的东西。
如果一定要按照某些人所承认的某种方法或斤斤计较笔墨出处,那不能反映出更多的地方特点。一个长期处于热带的画家用他的笔墨形式去画冰天雪地肯定画不好,反之亦然。
东北画家自有东北这个环境的气质和精神,我们的自然条件有时无法用南方的皴法来表现且也相信传统中南国的技法不一定就适合东北的环境。东北过去是塞外。东出山海关再北上有一片辽阔的东北平原,这就是关东大地,以地缘文化论,关于地缘文化以东北风情、外来文化、传统意识为三大根脉。所谓东北风情,既指大自然的辽阔、雄浑、苍凉、神秘,也指东北民风的纯朴、直率、剽悍、热诚。所谓外来文化包括:外来的东西文化,也包括国内流民文化,以及它们的相互交汇和历史影响,所谓传统意识即民族在实现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由汉民族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同化,从而形成的主导性意识,这些构成了关东地缘文化的双重特性:一方面开放多元具有探奇精神,另一方面又因地域和文化阻隔,具有闭塞性和淡化传统影响的倾向。东北有作为的画家,有不少是立足于这里的地缘文化,而创造富有生气和时代精神的绘画。以于志学为代表的画家等更积极地体现着地缘文化的先天影响,他们以机敏而能动的创造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永恒的东西还是永恒的,取巧的东西不会长久的。要研究中国传统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它的优点,它的力量也是永恒的。只要对传统抱着一分为二的观点,只要对外来的东西不抱偏见,只要真诚地向一切好的东西去学,那么风格便会产生。
中国的广阔使各地的风貌自然地理环境各不相同,我们更应画出自己的东西来,越是富于地方性就越具世界性,而生活的本身会使我们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当用我们准确的语言深刻地描写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作品就会为世界所理解,就会有永恒的生命力。对于古代的传统,对于千年形成的笔墨笔法要保持继承下来,对外来的好的东西要吸收进来,博大雄浑永恒的艺术作品就会诞生,目前很多画家也正在这样做着,一种富有北方特色的东北画派就会出现在世界上。
(作者为黑龙江省画院冰城画廊二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