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当下文化思潮中的伦理问题笔谈——悬空后,情感伦理丧失底线?
作者:徐 妍
只有十几年的光景,虽然中国人依然深信:情感是考验家庭、凝聚社会、建构国家的感人力量;情感是个体生命依赖也为个体生命所依存的精神寄居之地,但仍然不可遏止地将情感视为一种奢侈品,或者一种消费品。甚至,情感渐渐沦落为盈利的资本。
既然历史上的传统伦理规范、价值、观念以及主要概念已被被坏与解除,而一种新的伦理观又不会在现有的生活里从天而降,那么,中国人内心世界的伦理自治便不可实现,在世界伦理意义上的自我立法和自我负责就更为遥远。的确,中国人现有的人均生活水平与国家的生产总值一同在加速上升,但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基点却从来也没有如现在这样动荡不安。整个中国现代革命,为了实现中国人在个体意义上的自由与解放而否决了传统伦理观念,包括传统的情感伦理理念。然后,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引进,中国人为了加快全球化的进程又否决了几经考验与动摇的现代情感伦理观念。结果,中国人在获得了西方后现代主义颁发的许可证书后,竟然发现自己进入到一个精神悬空的时代,同时也陷入了一个伦理失序的境地。
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回顾2004年被关注或被熟视无睹的诸多社会事件,我们不再感到惊异。懒惰成性的逆子只因为不能吃上每日一个荷包蛋而杀死年迈的父母;两个稚气未脱的孩童竟然合伙上网而赢得了一个失恋女大学生的情感;网站的聊天室,网名繁多,“放纵”“激情”“一夜情”,这些名字的背后,掩藏着一桩桩交易。青春男女用键盘达成一笔又一笔生意;清秀视频女孩标价每晚500元一夜。租赁男友或女友的广告已经公然张贴于公共空间。可以说,当下中国,现代主义思潮一并颠覆了其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理念。以往传统与现代意义上情感伦理所包含的亲情、爱情、友情纷纷被怀疑、利用、消解。情感投资、情感游戏、乃至情感租赁已经成为当下情感市场走俏的畅销词。
尤其,两性关系的情感伦理——诸种伦理关系里最敏感、最集中的区域,在后现代时期的强大帝国——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更是成为商业角逐、情感溃败之地。姑且不说当下两性关系已经彻底背弃了20世纪中国现代革命伊始时期如胡适新诗中“蝴蝶”式的精神依恋,背离了鲁迅新诗中反讽语气里的庄严:“你要是爱谁,便没命去爱他”,也姑且不说它也彻底否决了80年代舒婷式的理想主义光辉,单说它的被资本操纵的内容便已经跨越了情感伦理的底线。即当下的两性关系不仅消解了现代意义的爱情神话,而且也有背于传统意义上原初的性的基点。两性关系在当下存在的全部理由不过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而达成的一种“经济共同体”。
还是将目光聚集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在这个平稳向前发展的一年里,明星恋、婚外恋、姐弟恋、老少恋等各式不同的婚恋不断推陈出新地吊起大众的胃口,成为大众观看的热点。其中,以杨振宁的黄昏恋最为显眼。当赵忠祥的官司在饶颖的疲惫中暗淡下去,陆德明的嫖娼事件、高峰的亲子鉴定也离我们渐行渐远时,亮晶晶的暧昧情感逐渐明朗化为名门之恋而淡出于人们的视线时,82岁的杨振宁博士却出人意料地给我们送来了他粉色的喜帖:老翁要与一名28岁的小翁结婚了。于是,中国人一片喧哗,讥讽挖苦者有之,谩骂羞辱者有之,支持祝贺者有之,困惑不解、暗里猜度者更有之,其热闹恐怕不亚于他当年荣膺诺贝尔奖时的盛景。其实,人们争论的与其说是杨振宁的黄昏恋,不如说本能地表现出对情感伦理底线遭遇挑战时的回应。杨振宁也许真的相信了自己虚构的爱情神话,但他由此将自己视为爱情神话主人公却犯了当下中国人的大忌。即杨振宁一方面将自己视为神,另一方面却重复了一场“老夫少妻”、“夫荣妻贵”的俗套婚姻。他无意识地挑战了情感伦理在传统与现代意义上的双重底线。从现代情感伦理的立场上,如果他真的如爱自己一样爱着对方,完全可以选取另一种方式对待“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从传统情感伦理的观念出发,如果不是他对自己生命即逝的恐惧,对自己头上光环与身上财富的确信,怎么会以爱的名义享用对方的青春?这场婚姻的双方不仅漠视了现代爱情原本最自然的意义,而且也抛弃了传统爱情的伦理秩序。这一切疑问难免让人对杨振宁自诩的爱情产生怀疑。当然,这场争论还隐含着大众对于公众人物的期待,借用著名天主教思想家汉斯·昆的观点:未来的世界应该提倡责任伦理学而不是成就伦理学?因为成就伦理学只是带来利润、权力和享用。
于是,置身于各式嘈杂的声音,有一种“辩论伦理”最为微弱却颇令人震撼: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已无耻到丧失了情感的底线?
那么,什么是伦理情感的底线?在世界日趋多元的今天,回答这个问题似乎也在变得日益困难。可如果我们还没有丢掉常识与理性,还尊重中国人在情感伦理上的常态秩序,那么,对于任何真正幸福的爱情的认识,至少是离不开这一点的:它必须是以最起码的道德约束力的性爱为前提的两性结合。除非人们把自己真的降解为物、或者将自己当作了神;除非他们都抛弃了爱情原本最单纯的意义而把它当成了一场交易;人们就应该需要对当下中国的情感伦理进行沉思:情感伦理的道 德应该是以责任的原则将爱情作为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只是我们依然困惑:在一个精神悬空的时代,人们的约束性从何而来?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