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迟滞”视野下的史学重构

作者:罗振亚 陈爱中




  对荆楚文化哲学的地域性与传统因子的凸现,以崭新的切入视角和陌生化的眼光昭示着该书对现代文学批评话语先验逻辑起点的更迭,这种更迭带来的不仅是具象文本的旧貌换新颜,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现代文学史书写的重新洗牌,现代文学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被重新赋予。该书共三章,分别以“荆楚文化哲学与现代文学观”、“荆楚文化哲学思想与现代文学精神”、“荆楚文化哲学的诗性艺术与现代文学的审美取向”为题,内容涉及到了现代文学史中的绝大部分表述概念和创作文本。在概念上,该书从“人的文学”观、审美文学观、现代文学进化观以及浪漫主义文学观、现代主义文学观等部分来集中阐释荆楚文化哲学下的现代文学观,比如,该书认为人的文学观的阐发者周作人是在化用荆楚文化哲学经典的论证方式的过程中完成对五四人的文学的内涵赋予的,从而将蕴藏在荆楚文化哲学中的“个体自我的张扬”的人的文学观与传统儒家的对抗性存在的文学观融合在一起,从另外一个角度丰富了人的文学观的内涵;从个人主义精神、国民性关切、怀疑否定精神以及反异化精神、死亡书写等方面阐释了荆楚文化哲学下的现代文学精神,在这些被视为“老调”的论题中,该书就有枯木逢春式的新鲜阐发,比如该书认为传统的“将阿Q视为中国国民性具象的论述”,体现的是一种“殖民化色彩浓郁的国民性理论”,据此而认为“正是中国的荆楚文化哲学思想与佛教禅宗”的宇宙论和人生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支配和诱发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从逍遥美、诗化美和自然美等角度论述荆楚文化哲学的实行艺术与现代文学的审美取向的过程中,该书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化叙事传统归结为荆楚文化哲学(尤其是庄子)的诗化叙事艺术,正是这种“艺术让中国现代文学具备了逍遥美和对大自然(山水、民俗)的关注而生出的自然美”,这种对现代文学审美取向的言说步步体现出该书作者独特的思维意识和深邃的史学认知。可以说,该书从理论的高度涉及到了事关现代文学史写作的绝大部分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文学的一种整体重述。文学史基础概念的变更必然要以丰富的具象文本阐释为基础,否则就会成为空谈或妄语。该书中的每一个概念的阐述都伴随着强有力的文本论证,涉及到众多的作家。比如在谈到荆楚文化哲学下的个人主义文学观时,涉及到的作家有鲁迅、周作人,创造社的郁达夫、郭沫若,甚至以小品文著称的林语堂;在论及荆楚文化哲学对现代文学审美取向中的逍遥美的影响时,在集中从戏剧、小说乃至诗歌等方面全方位的论述了郭沫若作品中的逍遥美,阐释了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风姿多态,周作人文笔世界中的苦雨萧然等居于传统批评话语中心的作家以及作品以后,还颇费匠心地对无名氏这样的几被遗忘的曾经喧嚣一时的作家,难以解读却又洒脱走笔、禅趣盎然的废名进行画龙点睛的解说。可以说,对元概念的大胆质疑和严谨的逻辑阐释,融合到具象文本的充盈烘托,共同成就了该书谨严的理论深度和感性析理相接合的史学架构。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