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追忆女人的诗性历史

作者:贞 桢




  这种对女性诗性历史的追忆,便于我们感触她们生命的脉搏,其现代化的叙述方式,也拉近了历史与当代读者的心理距离和时空距离,甚至我们可以在历史文本中看到都市人面临的情与爱分离的困惑,家庭与事业的矛盾等等现实问题。但应该指出的是,历史题材小说毕竟有它质的规定性,那就是它的历史感。赵玫在这三部作品中大量描绘性爱场面,甚至宫殿的肃穆、死亡的威胁都无法阻止它。“性”从带有颠覆意义的新鲜音符逐渐有些成为陈词滥调,成为一种目的,这使历史的情感化显得空泛、苍白,同时这些情感背后的历史,也就越发模糊不清了。而且,以“性”作为女性意识流露的突破口固然有合理之处,但如果过于沉湎其中,其力度反而会被削弱甚至落入新的陷阱。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外在文化历史因素积淀于作家知觉心理场的产物,然而,同任何人的生活活动经验总是有限的一样,作家的艺术知觉也是有限的,这也给作家主体选择既带来便于充分发挥自我优势的极大能动性,又使他对自我心理场以外的题材对象缺乏敏感,甚至不自觉地产生抵牾的消极作用。如果忽视了情感历史化的问题,其历史文本的历史性一旦变成空虚的背景,那其文本的历史价值也就丧失了,其诠释历史的意义,反而会成为过度诠释而丧失根基。
   同时,把一个个具有现代思维的女性置换在历史的背景中,固然带有权威反抗的意味。但在女性获得历史言说的权利之后,历史书写的潜规则的丧失,会不会带来一种新的霸权呢?而且,这种新的言说权利,也许更容易陷入男权审美的圈套。“唐宫三部曲”与赵玫之后以及浅近的都市题材创作分野是明显的。在“唐宫”系列里,赵玫借助历史的背景,把女性人物引入了当代视野,并以诗性的历史想像,描绘了她们的生命图景。从她整体文学创作的进程上看,“唐宫”系列只是她女性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个台阶,在这个台阶上,她在进行一种表达方式的文本试验。她可以尽可能地贬低男性,可以剥夺男性出场的权力,也可以极力地张扬女性的情爱意识,这是作家女性意识点燃的起步阶段。在接下来的级级阶梯上,她才开始更自觉的寻觅女性真正的生命和谐、两性融洽相处的途径,在追忆女人诗性历史的行旅中,作家采撷的也就更多。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①(17)陈晓明《走进历史深处》,路文彬:《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序),第244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②③赵玫《我们的方式》,载其散文集《遥远而切近的记忆》第153,154页,学林出版社2005年5月版。
  ④赵玫《编织爱与死的永恒》,《高阳公主》第3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⑤赵昌平《“花非花”丛书的意义》,载《文学自由谈》1999年第1期第39页。
  ⑥王晓玉《关于“女权主义”》,载《我要去远方》第318页,文汇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⑦⑨赵玫《漫漫长安道》,载其散文集《一本打开的书》第274-276页,第289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版。
  ⑧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载《本雅明文选》第4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⑩《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第126-12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1)本纳德多·克罗齐《历史与编年史》,载《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第3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引自张颐武教授在赵玫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13)(14)(15)(18)赵玫《关于那个女人》,载其散文集《遥远而切近的记忆》第
  167-169页,第153页,第176页,学林出版社2005年5
  月版。
  (16)南帆《文学的纬度》第244页,三联书店1998年版。
  (19)陈建新《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 》,载《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 [2]